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問題 关于大小与距离知觉的相互关系問題,近年来有不少研究。继郝尔威和波林(A.H.Holway and E.G.Boring)关于大小知觉恆常性的著名研究之后,勃朗斯威克(E.Brunswik)、吉伯逊(J.J.Gibson)、吉林斯基(A.S.Gilinsky)等人,对此問題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在很大范围应用并发展了a=A/D(网膜視象大小=知觉大小/知觉距离)这一公式,尝試以数学函数說明知觉大小与知觉距离之間的关系。海諾曼和納赫麦斯(E.G.Heinemannand J.Nachmias)根据控制眼球运动調节的研究,提出大小知觉恆常性并不依賴于距  相似文献   
2.
目标物大小影响距离判断的实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問題 作者在另一个实驗中証明,观察者对各个等距上的同样大小刺激物的知觉大小,随距离的增加而縮小,但縮小的程度却不随距离而按比例地变化。在各个距离上刺激物物理大小的改变,对距离知觉将起着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問題。支持“大小——距离不变”假設的学者都认为,在視角固定的条件下,距离与大小是互为条件的,二者存在着正比的关系。浦尔迪、吉伯逊(S.Purdy and E.J.Gibson),多田(H.Tada)  相似文献   
3.
距离、观察姿势对大小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問題 大小知觉是視知觉心理学中重要問題之一,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經常接触的問題。前人研究表明,大小知觉总是与知觉对象的距离成一定的关系,并提出所謂大小-距离不变假設(Size-Distance Invariace Hypothesis)来說明这种現象。在一般情况下,对象离开观察者愈远,网膜视象随距离按比例縮小,而观察者所知觉的大小却仍接近对象的原来实际大小(物理大小),也就是說大小知觉保持着一定的恆常性。这是大小知觉与距离关  相似文献   
4.
前 言 人的视觉系统对一定视场亮度适应以后,视场亮度突然改变产生视觉的调整过程,表现为对比感受性的变化。这是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情形。比如,汽车司机突然从亮度较高的公路照明转向较暗的公路照明;仪表监视人员在看了暗的环境之后,突然阅读亮度高的仪表板;工厂的工人在注视了亮度高的对象之后,有时须将眼睛移向较暗的工作对象。所有上述情况对视觉感受性造成的影响,我们称为过渡适应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航空事业发展的初期,最早建立空軍的一些国家,对飞行員的选拔沒有什么严格規定,只要对飞行有兴趣的人均可报名入伍。但是很快就暴露出一些严重的問題。据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协約国的飞行員由飞机中弹而造成事故的仅占2%,由于机械故障而造成事故的占8%,而90%的事故是由于飞行員操纵錯誤所造成的。这样,关于飞行  相似文献   
6.
問題 人在仰、俯观察时,对象看起来显得小,是生活中的一个熟知現象,但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規律性至今还不清楚。在心理学中,这一問題的研究曾与日月大小錯觉联系在一起。以托勒密(Ptolemy)为代表的古老理論认为,仰视时由于观察者与对象之間的空間是不充滿的,造成了对距离的低估,于是把空中的物体放在视角內的近处来判断,因而显得小。  相似文献   
7.
问題 19世紀末,奥伯特(H. Aubert)发現在暗室中观察者的头向一侧傾斜时,将一根綫条調整成为垂直,会出現一定的誤差(Aubert現象)。繆勒(G. E. Müller)后来发現,在头傾斜的时候,原来垂直的綫条看来向相反的方向傾斜(E-現象)。此后,蔡馬克(A. Tschermak)、舒伯特(G. Schubert)进一步观察到,整个身体傾斜时,也会出現垂直判断的誤差。自  相似文献   
8.
在前一个研究中,发現小学低年級儿童在解答算术加減法应用題时,常常根据題目中个别文字,如“多”或“少”来做加或减;对某种类型的題目稍加变化就不会解答。針对这些現象,我們曾采用加強可逆对比的教学实驗,以提高儿童思維的灵活性。关于加強可逆对比教学能否提高思維的灵活性,这不仅具有理論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意义,因为它涉及到算术教材教法的問題。在算术概念中有着成对相反的概念,对这些概念采取同时可逆  相似文献   
9.
10.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s particularly common with any cancer diagnosis.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 cohort of women newly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and postulates on the underlying theor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cohort of women (n = 147)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within the past 1 year), was conducted at University Malaya Medical Centre, Kuala Lumpur. Data were collected at baseline and at post 4‐week intervention.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for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cor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 69)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78). Using the change scores, analyses of varianc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for stress, F(1, 140) = 13.68, p < .0001, anxiety F(1, 140) = 8.44, p < .004, and depression, F(1, 140) = 11.57, p < .0001. Levels of 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generall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p < .05, but either maintained or increa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can be ameliorated with a 4‐week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Lower stress levels were also found in women who reported engagement in higher physical activity than women with low physic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