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西近代哲学的交流、融合及演变 1、西学东渐的历程、影响及演变对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并与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交流、结合的发展历史,梁启超、陈独秀和贺麟等人都先后作过回顾与概括。梁启超认为经历了三个不足,即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和文化上感觉不足。①陈独秀认为经历了三个觉悟,即学术觉悟(船炮器质)、政治觉悟(共和立宪)和伦理觉悟(个性解放)。②他们都看到,当时人们首先注意的是西  相似文献   
2.
1923年,中国曾发生了一场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一方(“科学派”),以张君劢、梁启超等为另一方(“玄学派”)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对这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通称为“科玄论战”的重大事件,从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是反动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混战,是地主和买办之争,他们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一直为中国现代史和各  相似文献   
3.
中西近代哲学的异同 1、总体比较较早对中西近代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首推艾思奇。1933年,他著文以马列主义观点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战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史。艾文在中西近代哲学比较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艾文认为中国近代哲学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一是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观念形态,而这观念常常是在不成熟的状态之下告终。其二是由于封建势力的残余依然存在,在哲学上表现为封建的哲学传统不断复归,主要表现是东方精神和祀孔读经的呼声又一天一天高起来。其三是文化发展的短促性和繁杂性,短短22年可以看见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缩影。艾文还将辛亥后各个时期的中国哲学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正在使人们面临一场观念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反思,已成理论工作者瞩目的课题,哲学史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文化系统或不同民族文化的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现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中外思维方式比较在这个问题上,意见纷纭,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种种。 (1) 內向的直觉思维是中国思维的基本特点。用“致虚极,守静笃”和清心寡欲这样一套神秘的寻求顿悟的方法,去认识诸如“道”、“诚”一类的范畴,“天人合一”一类的哲理。逻辑的归纳和演绎、注重抽象的思维推理,则是西方思维的重要特色。(49)(50)(30)(51)(52)(60) (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求统一、求和谐及整体性。在统一中存对立的观点(“利而不同”),构成中国文化形态的思维模式。从对立中求统一(“战争是万物之父”),是西  相似文献   
6.
一○中西逻辑比较傅季重、蒋弋为认为亚里士多德逻辑和墨辩逻辑的差异是:(1) 前者主要是学术探讨的工具,后者则是用来解决社会政治、认识事物、学术探讨一切问题的工具,其作用范围比前者大得多;(2) 前者和后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也是不同的。冯契、陈正夫、张立文等都不同意中国哲学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的观点,认为从逻辑思维领域来说,在中国的先秦与西方的古希腊,都已建立了形式逻辑科学和提出朴素的辩证逻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者,有感于过去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全盘否定的倾向,对其历史地位的评价也有偏颇之处,所以重视了对胡适哲学思想作全面的、科学的研究。而且,这一研究还影响着对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研究的开展和突破,因此,近年来胡适哲学思想更吸引着许多研究者的注意力。现将研究情况综述于后1、自然观关于胡适的自然观,代表性意见有三:吕希晨为第一种意见的代表,他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