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心理资本量表、志愿者角色认同重要性问卷和利他行为量表,对231名志愿者进行调查,考察心理资本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志愿者的心理资本显著正向预测志愿者角色认同和利他行为,志愿者角色认同显著正向预测利他行为;(2)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心理资本和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心理资本既能直接影响利他行为,也通过志愿者角色认同间接影响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2.
环形模型:整合人格研究的一种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形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具有系统有序的相关模式的一组变量的取向,它可作为研究思路、形成待检验的理论假设、分析方法、检验其他结构的法则网络系统,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数学属性,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人际环形模型对于人际特质结构的探讨,对人际相关心理结构的检验,以及对于人际行为的描述和预测,都有其独特的效力,是以五因素人格特质模型为代表的因素模型的一个重要互补且兼容的模型。本文就人际环形模型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加以介绍,并用人际形容词量表(IAS-R)的实证数据来演示环形模型的分析和检验过程,从而对环形模型的数学属性及其分析检验方式加以阐释。最后论述了该模型对于传统人际评价的理解以及本土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次响应面回归分析是指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 该方法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起源于个体−环境(P-E)匹配研究。它使用对个体−环境进行间接匹配测量的策略, 考察二者间的最佳匹配以及与结果变量的复杂关系, 并在三维空间对其进行检验和解释。该文在分析以往P-E匹配研究方法(例如差异分数)缺陷性的基础上, 阐述了二次响应面回归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逻辑思想, 统计分析方法, 并以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与结果解释, 以及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分歧由来已久。虽然“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点。如果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更大可能地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要对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首先必须“去范式”,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研究问题,而非范式;其次必须将质性的资料与定量的资料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比较。该文通过一个案例,向读者介绍如何进行“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本土化元素人情、主题及关系类型在人际信任中的作用,对3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人情对信任行为有积极预测作用;人情与人际信任间的正性关系主要出现在熟人间,且受到主题的影响。可见,人际信任与人情、主题、关系类型及其交互作用有关。此结果对理解本土文化在人际信任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往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尊严:自尊、受尊重与尊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飞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36-1140
尊严是个体的一种权利。尊严包括自尊、受尊重、尊重三个成分。早在上个世纪初,斯金纳就对尊严与个体的自由、自主,与社会的控制和公正的关系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后来的研究发现,尊严也与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能力、力量、权势、地位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灾区民众的公正观与幸福感及其与非灾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公德的社会公正与作为私情的个人幸福,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两个方面,二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在低标准下,二者却可能出现分离。本研究探讨了灾区民众的公正观和幸福感及其与非灾区的对比,以及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二者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与非灾区相比,处在灾区的民众持有更高的公正观与更平和的情感状态,男性尤其如此,并且其情感幸福对公正观有微弱的正向预测(主要是积极情感),但八个月后随着公正观与幸福感的回落,这种关联变得不显著。民众的情感幸福与公正观在常态下表现为分离的关系,但生活满意度这一幸福感的认知因素却与公正观一直有正向的关联。总之,情感幸福、认知幸福与社会认知的矛盾、变换关系,暗示了建立在私情基础之上的、在灾难中不断强化的中国人特定的情感与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挖掘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的内涵,研究1采用“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1911名CPAI-2中国人的常模样本在人际关系性上的表现进行整体揭示。同时,为比较中西方人际关系性的不同,研究2探讨了非华人群体人际关系性的潜在剖面结构。研究3进一步在2580名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上的外圆内方的潜在剖面结构,并探讨人际关系性的亚型以及哪种亚型的人在现代社会更具适应性。中国人群体的研究结果均呈现四分类模型,但这一分类模型并没有在西方样本中复现出来,并且研究3发现中国人群体中外圆内方的亚群体最具适应性。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进行相关讨论,为当代中国人辩证统一的“外圆内方”的文化特异性的行为模式提供历史阐释及其当代生活适应性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表明有效的知识分享有利于组织任务的完成,而人的因素是影响知识分享的核心和难点。该研究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第二版(简称CPAI-2),探讨中国背景下与文化相关的人格特质(人情、面子)如何影响个体知识分享行为(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研究结果发现:(1)人情和面子可以显著预测知识分享行为,并通过自我效能和社会价值间接的影响知识分享行为;(2)上述中介作用在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两个维度上表现为不一致的特点。研究结果说明,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促进知识分享行为,需要考虑人情、面子等传统人格特质;同时,促进组织成员的知识收集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应该使用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黄飞  李育辉  张建新 《心理学报》2008,40(12):1287-1296
发展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时间标记的选择。在对学龄期儿童各种心理品质发展的研究中,有两个主要的时间标记,即年龄和年级。年龄标示心理生理成熟时间和学校之外的经历,而年级则是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经历。研究表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效应来源,可以通过研究设计和统计程序加以分解。本文针对某市的中学六个年级8个年龄的学生采用横断研究法,测量他们的神经质、外向性、责任心等人格维度,并采用偏相关、多元回归方法和同年级同年龄方法对年龄和年级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不同的人格维度的年级和年龄效应模式不同。本文最后通过上述实证数据分析,讨论年级和年龄效应分解的方法学议题及其意义和局限,并为相关研究提出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