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如事有正反、天有阴阳一样,谋略具有两极映照的特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与暗同时进行;“声东击西”,声与击相对而出。谋略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对抗中产生,在对抗中运用,在对抗中生效。 人们对谋略的认识也犹如谋略的两极映照特征一样,要么认为谋略智慧非凡,高深莫测;要么认为谋略只不过是欺骗伪装,玩小聪明而已。其实,谋略是在广泛而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有谋和无谋大不一样,谋和反谋经常存在。因此,识谋、破谋就成为谋略较量和克敌制胜的关键。 反谋思维就是针对不同谋略进行识谋、破谋的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实验性地探究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的存在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98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实验Ⅰ考察自我差异类型与抑郁、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实际-理想、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均与焦虑存在显着相关,表明两种自我差异可作为焦虑水平的预测指标;2)中国被试的结果与美国研究结果有差异:美国的研究仅发现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与焦虑有关.本文对自我差异的文化学内容作了尝试性分析.实验Ⅱ考察“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的性质.实际-理想自我差异较高、较低两组各12名被试对控制类、焦虑类形容词各12个作“是否适合描述自我”的判断,随后对判断过的形容词作自由回忆.结果表明:(1)两组被试自由回忆量无显着差异;(2)高自我差异组对焦虑类形容词反应时较短.该结果支持了实验假设:个体自我差异可能构成独特的认知结构,与特定情绪相联结,提高对该情绪信息的加工效率,对情绪有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启动范式的变式探讨了中国人三重自我建构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具体哪种自我建构占据加工优势取决于具体的加工阶段:早期加工阶段集体自我占加工优势;晚期加工阶段个体自我占加工优势;而在N2成分上,三种自我建构加工优势相当。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情境性假设,拓展了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研究,为该领域的理论争论提供了新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高凡  王沛 《心理科学进展》2017,(7):1208-1217
自我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的认知结构,至少包含3个基本的自我表征形式:个体自我、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从动机性视角出发,3种自我的层级关系存在4种可能的假设:(1)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2)关系自我首要性假设;(3)集体自我首要性假设;(4)情境性假设。以往动机性视角出发的研究偏向于支持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但其结论仍需通过进一步考察其他可能变量的作用而加以验证。从认知视角考虑三重自我的层级关系时,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缺乏同时比较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的整合性研究。今后需要重点探索将三重自我整合起来的新的实验范式,从而有助于对三重自我层级关系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中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从墓主、周公、圣贤、刺客,到厨师、乐伎、孩童。我们可以根据榜题,故事画面独有的细节等判断其身份,但唯独不可通过面部特征分别他们,对个体的看法非由于其个人,而是由于他隶属的某一类别。汉画像中诸多历史典型形象及寻常人物有着近乎相似的面孔,而"亭长"作为汉画像中一个"多面"的立体人物,大致具有头戴冠,身着长服,持械肃立,作恭迎状等特征。对汉画像中的语境分析可知"亭长"的职能:其一,在进入死后世界的旅途中,亭长所守"天门"为步入仙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亭长与阙的组合基本可以作为"天门"的象征。其二,亭长连结生死两界,在汉人的生死观中或许被视为可以指引、保护墓主顺利升仙的使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