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柯尔伯格(Kohlberg,1958)建立了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模型”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干预研究.早期,图里尔(Turiel,1966)的一项实验表明,短期训练对改变儿童的道德倾向有一定的效果,即,接触高一个阶段的儿童比接触高两个阶段或低一个阶段的儿童会更多地同化上一阶段的判断.后来,布兰特(Blatt,1969)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进一步探索了道德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教育与年龄的作用问题,以及道德判断与认知社会因素的关系等问题。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有较大差异,从而倾向于支持“文化特殊性”观点。此外,研究还发现,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校内同伴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与道德判断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跳高中的视错觉现象为众人所知。譬如,同样的高度,横竿长,就显得低,反之则高。但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对跳高成绩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人认为,忽视跳高的视错觉及其形成过程,将会有碍于卓有成效地利用它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服务。本文通过实验,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目的旨在为训练和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促使更好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