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信念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靠的认识论根据,是洛克宗教哲学所致力探究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洛克在阐释人类知识的起源和范围的基础上,对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认知特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与拥有可靠证据的知识不同,信念,特别是宗教信念,表现出的是一种赞同,但这种赞同不是建基于其内容的证据可靠,而是源自于对信念提出者的信任。在洛克看来,这种因信任而表达的赞同,不可能是知识,充其量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猜测或想象"。因此,信念必须受到理性的管控和引导,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检验和评估。这是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不可舍弃的道义责任。洛克通过证据原则和评价原则等对信念的规范以及由此提出的伦理责任之要求,在现代思想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既有赞成也有对其证据主义原则提出批评和修正,但洛克的看法无疑是现当代学者们探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典型的有神论现象,但不是有神论现象的全部。在社会作用视角下,以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的宗教作为参照物,可以有效地对其他有神论现象进行辨析。鬼神迷信现象具备宗教的形式,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宣传产生消极影响;邪教和宗教极端主义打着宗教旗号,蒙蔽、愚弄群众,煽动追随者从事非法犯罪活动,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民间信仰作为传统非制度化的有神论信仰现象,既不是传统宗教也不是封建迷信,能够发挥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等积极社会作用,也可能被其他有神论利用发挥消极的社会作用。依据社会功能划分各类有神论现象,能够有效辨别宗教与其他有神论现象,有利于党和政府依法对有神论现象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