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墨辩》逻辑三范畴的含义范畴是人们从某一角度,对事物某一因素、侧面或环节的抽象。人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总是在范畴这一浓缩的形式中得到表现和确定的。一门科学的认识成果,需要集中体现于一定范畴之中,而成为这门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是范畴在思维过程中的功能表现。方法不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而是客观事物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山东省哲学学会联合组织的中国逻辑史第三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上旬在山东泰安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中国逻辑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墨辩》逻辑以及与《墨辩》逻辑  相似文献   
3.
云之兄:读1989年第4期《哲学研究》您的一篇文章,感到很有帮助。尊作阐述的问题,对促进学术研究,十分有益。其中有的内容,我过去曾持同样看法,但后感于理未安。既提出想讨论一下,目的在于相互切磋。比如,尊作把《墨辩》解释“说知”时举的一个例子(“在外者所知也。或曰‘在室者之色若是其  相似文献   
4.
应该按矛盾是否一方克服另一方,分为两类:一是共存性矛盾,一是非共存性矛盾。非共存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总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克服另一方、一方吃掉另一方而引起的事物质变。这类矛盾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真理和谬误、科学与迷信、建设和破坏等等。共存性矛盾则没有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克服另一方、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问题。矛盾双方,在又统一又斗争的关系中,自始至终共存着。它们的对立面斗争,不是采取互相克服而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因而呈现为另一种形式的互相转化。这类矛盾,如果采取一方克服另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