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0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载构成哲学逻辑范畴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结构,首先,是以“气之本体”的“太虚”为其哲学的开端,“太虚”既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规定,又蕴涵着最具体、最现实的发展。其次,将“太虚之气”以后的范畴,按照从“气本”到“气化”、从“天道”到“人道”、从客观到主观的原则,进行排列。这一安排,实际形成了三个层次:“太虚”与“天”,属“气本”范畴,是作为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考辨"西学"原型、追寻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立说,运用概念辨析与历史重构相结合的哲学史方法,分析论证了晚明新起的学术思潮,及"预流"于其中的"少数创造者"士大夫与传教士群体之学术旨趣及其"近代"意义.认为:晚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输入的"西学"原型,是以"天学"为核心的亦宗教亦哲学、亦政治、亦科技的复合体;以李贽、焦竑为代表的"三教归一"论和以徐光启、王徵为代表的"中西会通"论,这两股学术思潮共同导致了晚明王朝的理论危机;利玛窦立足于"天学"的宗教立场,徐光启立足于"理学"之哲学立场,共同确立了"易佛补儒"的"中国式"传教总策略,利本想依此进入中国士大夫上层社会以传播福音,徐本想依此恢复"朱学正脉",以挽救王学末流丧失儒家经学支柱之危机,结果却因意想不到的宗教角色向学术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中西会通"之历史机遇,出现了"会通中西"之大量科技成果.<畏天爱人极论>是泾阳王徵的哲学创作,它是以"理学"会通"天学"的神哲学范例,其价值不在科技著作之下.  相似文献   
3.
五、易佛补儒 如前所述,"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其焦点是两次中国本土自生学术系统与印、欧外来异质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会;但仔细考察晚明的"三教归一"思潮,它并不同于唐宋之际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