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当代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的"宗教内对话"思想为焦点,探讨宗教对话在生存论层面的一些规约性原则,进而理解其对宗教多样性所折射出的人与实在之内在关联的深刻洞见。潘尼卡认为,真正的宗教对话首先须是一种"宗教内对话",因为在宗教对话中,"理解即信靠"。这一对话在对话者的意识中须经历"三个凯逻斯阶段"。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从第二个人文或经济的阶段过渡到第三个大公的阶段,以重获带有"新的纯真"的"宇宙-神-人共融"的经验洞见。潘尼卡指出,正是宗教他者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意识到自身意识的"神话"边界所在,并为我们突破边界获得新的人与实在之关系创造出真正的成长契机。因此,在后巴别塔时代的宗教多元境遇中,宗教对话与追求真理并非可相互分离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信仰活动的两个面向。  相似文献   
2.
启蒙运动以降,基督教有神论一直面临证据主义的规范性驳难。这一驳难认为,由于有神论信念无法获得命题证据和论证的足够支撑,因此无法被信仰者合理地持有。晚近的改革宗知识论者针对这一驳难提出了颇具影响的辩护方案。本文以阿尔斯顿的实践合理性方案为代表,从正反两方面评价阿尔斯顿基于宗教经验而来的有神论合理性证明,并考察这一整套合理性辩护方案背后的知识论意涵。本文认为,该方案的知识论意涵包含了一破一立两方面:从"立"上讲,方案开创了从宗教经验证成宗教信念合理性的研究进路;从"破"上讲,该方案实际上是改革宗知识论者对启蒙以来的证据主义和强理性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成果。最后,我们将看到阿尔斯顿方案与整个改革宗知识论阵营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