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时频分析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心理学脑电数据分析领域以来, 克服了传统的时域ERP方法只能分析相位锁定成分的缺陷, 可以帮助研究者挖掘到脑电信号中非相位锁定的成分。在心理学领域, 应用最多的时频分析方法是小波变换和Hilbert变换, 而能量、相位一致性和耦合是三个最常用的分析指标。研究者利用不同的分析指标来揭示不同的心智过程。不同频段的能量被认为体现了不同的认知过程, 如α能量被发现与注意选择性有关, 而γ能量则与特征整合相关。相位一致性常被用于讨论ERP产生的机制。耦合则通常说明了长距离脑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高级脑区对低级脑区的认知控制, 在完成各种复杂认知任务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感觉阈限附近的视觉刺激的知觉不总是一致的。为探究这种视知觉不一致的现象及其神经机制, 一些研究者关注刺激前脑内自发alpha神经振荡(8~13 Hz)对视知觉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刺激前alpha振荡能量的降低能提高被试的探测击中率, 但不能提高知觉精确度; 而刺激前alpha振荡的相位能预测被试能否成功探测刺激。刺激前alpha能量被认为调控了视皮层的基础活动强度; alpha能量的降低反映了皮层基础活动的增强, 进而提高了对较弱刺激的探测率。刺激前alpha相位则被认为调控了皮层兴奋和抑制的时间; 大脑在刺激呈现时的不同状态(兴奋/抑制)决定了最终的知觉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