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受歧视知觉既对社会融入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通过群体可渗透性对社会融入产生间接影响;(3)个体自尊水平对群体可渗透性中介作用的发挥起到调节作用,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个体自尊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晶  郝振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12,35(2):401-40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上海三所高校的467名大学生为被试,检验群体认同对极端群体行为(为群体牺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1)群体认同对为群体牺牲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积极情感和否认态度完全中介群体认同对为群体牺牲意愿的影响,且积极情感在群体认同和否认态度之间担当部分中介角色;(3)抗伤害信念在积极情感和为群体牺牲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郝振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07,30(5):1199-1201,1207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采用量表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性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该研究结果上,深入分析了高自尊和内控归因这两种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