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赵黎明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13,45(6):599-613
语法编码的计划单元作为口语句子产生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备受心理语言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词图干扰范式下的语义效应,通过两个行为实验探讨了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的语法编码计划单元。实验中要求被试用介词短语做主语的句子或者并列名词短语做主语的句子来命名两个竖直排列的图片,并视觉呈现干扰词。结果表明,对于两个句式而言,在第二个名词上都没有潜伏期的语义干扰效应,只有错误率上的语义干扰效应,而且这个结果并没有随着SOA(目标图片和干扰词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的改变(0、150或300ms)而改变。当干扰词与图片同时呈现时(SOA=0)在并列名词短语做主语的句子中,第二个名词上出现了潜伏期的语义促进效应。这些结果说明,语法编码的说法较为宽泛,应具体描述为:词汇选择是严格递进的,而概念激活的计划单元可能是功能短语。  相似文献   
2.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要求被试口语产生包含三个名词的句子,通过检验句中不同位置的名词上的语义干扰效应, 探讨大中小学生言语产生中词汇选择的计划单元。结果发现,大学生和初中生都只在第一个名词上发现了言语产生潜伏期的语义干扰效应,表明其词汇选择的计划单元只限于第一个名词,支持了严格递进假设;小学生在三个名词上都没有发现潜伏期的语义干扰效应,表明小学生没有稳定地选择好第一个名词即开始发音。由此可见,词汇选择的计划单元大小是可变的,存在年龄上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而测量朗读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眼动指标就是眼音距。眼音距是指朗读过程中注视点和发音点之间的时间或空间距离,虽然这个概念早在1920年就提出来了,但直到近十年才受到较多关注,而对于其适用范围及心理学意义,认识尚不充分。本文从眼音距的概念提出和发展入手,分别分析了起始眼音距和结尾眼音距的计算方法和心理学意义,以及它们在快速命名和自然文本朗读任务中对阅读能力和认知控制的反映。未来研究可借助眼音距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探讨朗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加工的特点和认知控制,以及揭示特殊群体在语言加工缺陷上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要求被试口语产生包含三个名词的句子,同时听觉呈现干扰刺激并操纵其与各个名词的语音相关性,通过与无关刺激相比,与各个名词语音相关的干扰刺激产生的语音效应,探讨句子产生中音韵编码的计划广度,同时检验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假设。结果发现,只有第一个名词上出现了语音促进效应,第二和第三个名词上既无语音促进,也无语音干扰。该结果与层级激活假设相悖,表明句子产生中音韵编码的计划广度为第一个韵律词。  相似文献   
5.
企业员工敬业度的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访谈等方法,编制企业员工综合敬业度问卷(MEEI).通过对264名被试进行预测试,修订得到正式问卷.重新选取6家企业的员工进行测试,获得193份有效问卷,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是六因素结构,包括任务聚焦、活力、主动参与、价值内化、效能感和积极坚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