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石秀印  许叶萍 《学海》2005,16(4):15-3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结构的演变,其主要特征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在权力、收入方面的分化与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一对立由于其不可调和性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特别是所引致的劳资关系状况的研究,认为在变化了的情况下,中国尽管同样出现了劳方与资方在权力、收入维度上的分化,但是因中间阶层的出现而更多地呈现出"层级谱系"特征,这一多阶层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克思时代的"二元阶级对立".但是,由此出现的阶层间的结盟和风险转嫁会使社会低层处于不利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许叶萍  石秀印 《学海》2011,(1):115-123
本文提示了与农民工有关的双层级差现象,认为马克思的"资本-剥削"概念不能对此提供足够的解释。根据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基于东方社会的现实,提出了"权力-剥夺"概念,认为这是双层级差现象的原因。"权力-剥夺"也可以延伸到对中国社会越来越大的其他社会差别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工人阶级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叶萍  石秀印 《学海》2006,(4):27-39
随着中国变成世界工厂,马克思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形成问题被提到了日程。本文根据实证材料,分析了工人阶级形成的两种前景,以及何种因素决定着会走向哪种前景。如果工人的行动被导向体制内,为现存体制所容纳,那么工人阶级就不会形成;如果工人的行动被导向体制外,与现存体制对立,那么工人阶级难免会形成。决定工人行动导向的是社会体制能否对工人的诉求进行合理回应,能否在回应困难的时候对现存体制进行修改,以期实现工人所期望的社会公平。鉴于目前体制的合理回应能力与动力之不足,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已经被启动。  相似文献   
4.
许叶萍  石秀印 《学海》2015,(1):59-72
我国传统社会属于统合制社会,其统合方式是四个纽带。该社会结构存在内生性危机,危机的来源之一是散流化。当统合制与外来的市场制结合的时候,散流化会增强以致威胁到结构的存续。要预防这种危机,需要与传统不同的创新性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