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廷相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圣人”是道德理想的最高人格;“存理去欲”是通过道德教育达到“圣人”境界的根本途径;而“动静相养”又是“存理去欲”的基本修养方法,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学说。本文就王廷相的修养学说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在道德修养上,王廷相同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如何才能“存天理,去人欲”呢?这需要做一番道德修养的工夫。这个工夫,周敦颐叫做“主静”,程朱叫法“主敬”,而王廷相则叫做“动静交相养”。这是王廷相道德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由来已久的智力因素理论适用性问题加以讨论.在考虑了年龄变化这个为传统的因素理论家所忽视的重要变量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各种不同的因素理论可能找到它们各自的适当位置。从而使心理测量理论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大量研究表明:智力因素是年龄的函数,更好的因素理论应该是更能反映智力发展变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提到波拉尼这一姓氏,我们就会想起经济人类学的主要鼓吹者之一K.波拉尼(匈牙利名:波拉尼·卡洛伊)。可是,这位波拉尼还有一个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胞弟,此人就是《M.波拉尼的世界》主人公M.波拉尼(匈牙利名:波拉尼·米哈伊)。也许,随着M.波拉尼的思想全盘介绍到日本,科学和哲学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震撼。在这个意义上,R.盖尔威克的《M.波拉尼的世界》乃是赠给读书界的一份大大值得欢迎的礼物。实际上,早在本书问世之前,M.波拉尼的思想在日本就已有人问津了:佐藤敬三先生迻译了堪称他哲学精粹的《沉默知识的阶段》一书(1980年);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什么?”——著者在本书中多次重复雪莱的这个问题,而他的回答却带有超乎预料的老生常谈性质:“它既是理化反应过程,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悲与喜的体验。”这俩答案都有根据。本书无疑是综述从古希腊到现代欧洲生物学思想的少有的杰作。但是,如果想根据《生命观的历史》这一书名在本书中找出现代生物学面临的种种  相似文献   
5.
我的暗恋史     
我想大多数处于情感浮动时期的青少年朋友,都曾对某个异性朋友产生过超越友情的微妙感情吧。我就不例外。而且我可以说得上是属于比较容易移情的那一类,看完下文你就明白了。刚上初中时,还不黯世事的我就已对班里的一位男孩产生了好感。用那时的话说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喜欢他,喜欢和他玩,和他开玩笑。”那时候在班里他算不上高大英俊,但挺好看,属于较秀气斯文的类型。留着一个中分头,穿戴得整整齐齐,连说话都是男低音,又有个好脾气。现在想来可能是那时觉得男孩的性格与我相似,和班里其他男孩相比又没  相似文献   
6.
佛教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激  郑草风  肖永明 《法音》2005,(1):21-26
在东方美术范围内,佛教美术实占主要之地位。故欲鉴赏东方美术者,必须对佛教美术先有相当之理解。今就其起源、流变、传播、特质及价值,作一简要之阐述,以备参考。佛教美术之起源佛教于二千五百余年前发生于印度,当时印度思想界百家竞起,但有一共同目标,即趋向于“人生的究竟”之寻究。因印度地处亚热带,万物发育至速,生灭无常,触处可感,故易有解脱——即超越现世的思想之发生。此类思想不外两种归趣:一、乐观者主纵欲,二、悲观者主苦行,但均违背人性。时有释迦族悉达多(一切义成之意)主张不偏著苦乐之中道,其后悟道,称为佛陀(觉者),亦曰释…  相似文献   
7.
款待生活     
正拆穿一则笨拙的谎言并不难,但人们对尴尬的心领神会同样精准,于是,明知欺骗,往往还会各自讳莫如深:生活中应用的美学,从来不是真相,而是自由与舒服。我们会发现,磅礴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乘势而来,有一种醒目的光澎湃环绕;然而,即便是平素寻常的人,也可以在三言两语之间,精巧玲珑,虽不华丽堂皇,却也尽得体面。  相似文献   
8.
9.
光和盐     
小时候听妈妈说,做人要像盐那样,溶化自己腌咸别人,做腌人的盐。 上学后听老师讲,做人要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做照人的光。 我听懂妈妈说的,不明白老师讲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熔化、燃烧。  相似文献   
10.
饶恕     
希力 《天风》2007,(22):10-11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段经文对很多弟兄姊妹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它记载了当耶稣正在教导大家怎样对待有过错的弟兄时,彼得问耶稣当饶恕弟兄几次,七次是否可以?耶稣却回答要饶恕七十个七次。并且用了一个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来让众人明白他们若不从心里饶恕弟兄,天父也要这样待他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