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个教师在朗读课文时故意将重点的字词读错,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待学生提出疑问时才启发学生为什么不能用老师读错的字词,从而顺利将学生引入解读文本的顺境之中,让学生能借此“举重若轻”地把握本文,揭开文本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教师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称为差异事件。“差异事件”是指呈现的现象或结果是人们意想不到的、与人的前概念或潜意识相违背的事件,它具有强烈的探究激励效应,能激发体验者产生一种要知道的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差异事件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探寻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个体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具有明显的偏好,强度上表现为扬抑组块偏好,时长上表现为抑扬组块偏好,这被称作抑扬-扬抑规律,但这一感知规律是否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却存在争议。本研究以汉语普通话母语者为被试,考察他们对非语音音调序列的节奏组块感知情况,结果发现强度和时长参数下被试对扬抑形式的判断比例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说明汉语普通话母语者在两个参数上的节奏感知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扬抑偏好,在强度上支持节奏感知偏好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观点,在时长上不支持节奏感知偏好受到母语短语韵律特征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