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5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召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小型学术座谈会的情况,已在本刊第六期上予以报导。我们认为,结合现代科学新成就研究认识论,既是哲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摆在广大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我们摘要发表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供同志们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向往走进象矛塔,感受大学生活,成就理想之梦,没想到初中毕业一不小心考上了师范学校。爸妈兴奋地叨唠:知足了,这都跳出“农门”了,要是上高中,考不上大学,那还不只是农民一个?不得已,上了师范,当了老师,解决了温饱,虽不至理想完美,但家长的赞许,偶尔收到学生问候的短信,也让我略感慰藉。  相似文献   
3.
时尚文化与商品经济、传媒密不可分,推行享乐的非精神原则;而个性强调与物质特性相对立的精神特征。但是现代审美文化中,时尚与个性被混为一体,艺术个性往往融于时尚文化和日常生活,个性在时尚文化语境中处于逐渐被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是经济的社会,货币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否就能断定我们的社会处于同西方一样的"消费社会",这就需要一定的思索.社会在不断发展中,经济因素是一个关键的指征.同时,精神上的审美追求也在同它产生着一致性.在经济与审美的矛盾冲突中怎样的显现才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标志.社会中的人们处于"展示"的景象中,符号和影像控制着整个视野,这时的人们始终在自己编制的网络里撕扯着自己空洞的外壳.但人们还是渴求自身力量的释放,在看别人的同时吸引着他人的注意,这是一个认同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应该在审美这一高级精神境界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正式规定了听证制度,这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上的重大突破。但与国外行政听证制度相比较,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文从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述作为协商性的行政听证制度;第二部分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所谓创造力是指在各个实践领域中、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造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种提供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属于狭义的创造。例如科学上的发现与发明以及艺术作品,这种创造力是少数人才有的。那种提供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称为广义的创造力,如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采用一种老师没有教过的方法解算术题,如用(8-3)来求7+7+4+7=?广义的创造力,除了智力落后者外,一般人都能有。  相似文献   
7.
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包括:"辟"、"侔"、"援"、"推"等。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逻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8.
拜读贵刊1999年第1期孙学刚、贾钰华之“医学经验主义的贫困”一文,我们感到有些问题要提出商榷。医学经验主义,照孙、贾一文的观点,即医学中的经验主义。众所周知,经验主义是指个人的感性能力感知到事物的作用或自身作用的总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认为经验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特瑞尔·卡弗(Terrell Carver)是国际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MEGA2)编委会委员.他改变传统考察顺序,独树一帜地提出"恩格斯一马克思问题",将恩格斯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第一位,主张通过解读恩格斯来理解马克思.他声称反对"一致论"和"对立论",确立了自己的"差异论"立场,即在承认马克思与恩格斯有一致之处的同时努力寻找并指出他们的具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