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2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田明 《现代哲学》2005,(1):58-58
2004年12月26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5期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靳辉明教授,他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向在场的诸位学者和同学做了报告。这三个部分是: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2.当前形势下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3.新形势下几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田明 《学海》2012,(5):175-179
现代性与审美走在一起并不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偶然事件。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模式直接造成了现代性危机。危机的解决需要觅求他法,既要将各种认识途径包含在内,又具有超越当下认识的能力。审美基于这一要求走到了思想史的前台。本雅明基于媒介思想与审美辩证法对审美行为做出了具体分析。历史并非由主体创造,而是各种认识行为相互碰撞的结果,审美即意味着基于当下经验内容超越自身的一种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3.
田明 《现代哲学》2012,(6):8-14
本雅明的知觉思想不仅区分了知识与真理,更揭示了历史的生成过程和认识历史的方法。根据本雅明的思想,在认识论上造成经验破碎的原因是概念和观念对真理的遮蔽,其根源在于对知觉的错误应用。知觉的核心是一种象征能力,象征是一种关系的象征,而关系是一种情感。正确的认识要让不同的概念在相互碰撞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从而象征着概念的更高层级观念,继而再使观念相互碰撞升华出情感,以此象征真理。然而,象征有可能被概念扼杀掉升华情感的能力,这便需要在肉体的社会性体验中形成痛苦。痛苦是身心非同一状态的情感揭示,它是象征得以超越概念、观念,并指涉真理永不枯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一、认同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过去十几年里中东欧所发生的政治认同的概念和现象的变化.个体认同与社会团体认同都是我将要讨论的,因为个体认同并非随意塑造,而是在群体或团体之中的.我所理解的"认同"是一系列重要的属性(特征、人际关系、感官结构、真理、观点、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这些属性保证了社会实体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