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2年12月21日下午3点,国际著名道教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陈耀庭先生应邀出席“卿希泰学术讲座”第一讲,为我所师生及线上听众作了《我心中的卿希泰老师及其治学——怀念卿希泰老师,坚持宗教研究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主题报告。本场讲座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主持,华侨大学黄海德教授评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人不惜花费重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说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外教具有充分的语言能力优势与文化背景优势,对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把目光投向了外教。  相似文献   
3.
佛经文本崇拜的表现形式形形色色,其所关涉的因缘也是深刻而复杂。圣人崇拜、学而优则仕、宗教信仰等是其发生的主流因缘。而这因缘的追溯,又牵涉到中印文化的分别,以及儒、佛、道、民间习俗甚至世俗权力等多因素的互动。实质上,佛经文本崇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觉而非仅仅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4.
《画山水序》和《叙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文献,宗炳和王微在这两篇文论中分别提出了"以形媚道""披图幽对""拟太虚之体""故动生焉"的观点。从"以形媚道"到"拟太虚之体",宗炳和王微清晰地说明了绘画本质与道的密切关系,而"披图幽对"与"故动生焉"则共同构成了艺术审美中的二元世界,探索以此来体悟宇宙的精神和生命的秩序。  相似文献   
5.
枯树在中国自古都是诗人画家乐于表现的对象,是传统中国画中的常见题材。对枯木题材的偏爱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文人在其中赋予了对社会与人生的种种体验和感悟,还包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中国画枯树题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注重形似到逐渐抛弃形似,赋予其象征义,强调表达画家情感的演变。在造型上从模拟客观物象转变为主观夸张变形,在绘画技法上也由细致入微的工笔一步步变为即兴率意的大写意,主观的因素一步步增强。枯树题材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物态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它们引发的相应的人的悲剧情感的美。寄情于枯树,表达或悲伤、或愤怒、或讽刺、或寂寞……文人画对枯木的描绘并不仅仅是对这一题材的物象进行客观描绘,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表现,超越了题材本身。  相似文献   
6.
王水珍  张爱卿 《心理科学》2005,28(5):1156-1159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选取99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被试,探讨行为责任归因与处罚公平性、严格程度判断之问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平性判断与消极结果相关,对取得同样消极结果的两个行动者采取相同的处罚(但解雇除外)更为公平;(2)公平性判断与行动者对其消极结果是否负责有关,处罚三(对无责任者的处罚比有责任者的处罚轻)与处罚一(对无责任者的处罚比有责任者的处罚重)两种情形F公平性判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罚三中公平性判断得分较高;(3)严格程度判断与行动者是否负有责任无关,只与总的处罚严重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传统医患关系受到的挑战解放军264医院(030001)王千太原市中心医院(030009)王水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一种最基本的医疗人际关系,也是医患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供求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医患关系受到了挑战。1.物...  相似文献   
8.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篇学术文章,本是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有些新说法,可以为对此有兴趣的人答疑。如果是虔诚的观音信仰者,此文可不读,因为我们从佛经上得知,观音菩萨可以幻化无量形象,又岂止男女了!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的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未能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缺乏科学、全面、系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质量的改进。 本文从医学院实际出发,对应用统计软件定量评估医学教学质量,辅助确定教学改进计划进行了初步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教育面临着很多困境,虽然她曾经几度辉煌。本文结合后现代精神的语境,围绕中国佛教教育在当代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这个中心,提出佛教教育应具有人格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理念,"为今时所必需"的教育实践,必须要纳入国民普通教育系列,要走在后现代思潮前列等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