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东汉初年的郊祀体系中,既有代表天下观的"四海",又有源自《尚书》"六宗"之一的"海"。经过南北朝改造至唐代,"四海"取代"海",融入了五岳四渎体系且尊于四渎。宋代士人逐渐形成"海尊于河"的共识,同时四海地方祠庙也得到官方重视。随着明清地理知识的扩大,改变北海、西海祭祀地点被提上议程,清代一度在松花江流域望北海而祭,后改在山海关立庙,但西海最终未能单独立庙。  相似文献   
2.
西汉韦玄成、刘歆所主天子庙数皆有一定的开放性。与韦氏之学类似,郑玄既主张以四亲庙为基础的五庙常制,也以周制天子七庙为理想;承袭刘氏之学,王肃既主张以六亲庙为基础的七庙常制,也认为王者可不拘七庙。由郑、王二学皆可产生"太祖虚位"现象。汉元帝利用四亲庙理念塑造出七庙之制,这提示研究者要注意皇权对"天子七庙"理想之追求。  相似文献   
3.
从汉到唐,五岳祭祀时间经历了从一祷三祠到以五郊迎气日致祭的转变。在此期间,五岳祭祀一度从汉制一祷三祠降为春秋两祠,似受地方祭祀及民俗影响。北周时,朝野流行五行思想,朝廷重视《周礼》及郑玄五精帝之说,这些思想落实在礼制上便是扩充五郊兆。北周五郊从祀之神遍及天地诸神祇,五岳因从祀五郊开始按五郊迎气日享祀。以五郊迎气日祭五岳摆脱了秦汉以祭祀次数区别礼秩的制度设计,突出了五岳的五行内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