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田一  王莉  许燕  焦丽颖 《心理学报》2021,53(9):1003-1017
为探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研究采用人格词汇法, 在开放调查收集的词汇中选取代表社会善念的心理词语, 确立了社会善念词库。通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得到包含18个人格特质词的社会善念词汇评定量表和包含17项描述的社会善念自陈量表。研究表明, 中国人的社会善念是一种具有二阶四因素结构的人际特质, 二阶是指宜人特质和外倾特质, 四因素分别是善良尊重、谦和恭逊、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  相似文献   
2.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1467),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汇与28个恶人格词汇,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价值观对于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而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价值观的走向产生影响。研究采用价值观类型量表,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含144名湖北省大学生,探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价值观的分布特征,对比湖北省和其他地区,以及与SARS时期的异同,并预测其在疫情后期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大学生的总体样本中,实用型、社会型和科学型价值观依次占据重要地位;(2)湖北省大学生中社会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地区大学生中实用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样本的整体分布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3)两次疫情中,社会型和实用型价值观均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型价值观的地位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充满了道德色彩,研究以善良人格概念及结构为基础,编制了中国人善良人格量表。研究根据已有的善良人格词汇对应编写具体条目,经过分析整合后初步保留29个善良人格条目,在此基础上研究招募960名被试,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建构了善良人格的二阶四因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善良人格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中国人善良人格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道德需要被认为是独立于自主、胜任和关系需要(ACR)的基本心理需要,通过对两个时间段的纵向数据分析(N = 1,187),使用交叉滞后模型,研究探讨了善良人格与道德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善良人格与道德需要满足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时间稳定性;在控制了ACR和人口学信息后,善良人格与道德需要满足存在双向预测关系。研究在中国文化下为道德需要的存在提供了证据,扩展了基本心理需要相关理论,并为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焦丽颖  许燕  田一  郭震  赵锦哲 《心理学报》2022,54(7):850-866
善恶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 在对他人进行知觉时, 人们首先关心的信息是什么, 是否会对不同类型善恶特质有所权衡?研究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 通过4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探究了人格的道德概念激活时善恶的差异, 并以代表性、好恶度、特质度和重要性为衡量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善恶特质的核心程度差异。结果发现,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体现在两个方面:(1)善恶人格间的差序, 在人格的道德范畴中, 存在善人格的优先效应; (2)善恶人格内的差序, “善”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尽责诚信、仁爱友善与包容大度、利他奉献; “恶”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凶恶残忍、背信弃义与污蔑陷害、虚假伪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善恶观, 为善恶领域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研究从共享经济的态度与实际体验两个层面出发,考察了共享经济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信任的中介作用。研究1以160名成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考察了共享经济态度、信任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2以113名成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忆启动范式操纵了个体的共享经济体验(vs.网上购物体验)。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无论是共享经济态度还是实际体验,都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且信任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1495名被试的价值观与幸福感进行了三个时间点的追踪研究,通过潜变量增长模型和交叉滞后回归模型,考察重大突发事件下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发现:(1)T1到T3民众的自我超越价值观显著下降,保守和开放价值观显著上升;(2)T2到T3民众的幸福感显著下降;(3)T2自我超越价值观正向预测T3幸福感,T2自我增强价值观负向预测T3幸福感;(4)T2幸福感正向预测T3自我超越和保守价值观,负向预测T3自我增强和开放价值观。该结果为今后重大突发事件下的价值观引导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父亲文化不高,平时也不大爱说话,可是他却对汉字很感兴趣,经常给一些汉字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年,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父亲在家里准备了一桌子酒菜,要和我喝上几杯。父亲向来不能喝酒,可那天他却喝了很多,脸红如关公,话也多了起来。他对我说:"现在,你长大成人了,在今后的道路上,你要明白,人这一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