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2.
一传统对艺术的特殊意义在各类文化形式中,象艺术那样依赖于传统,怕是绝无仅有的。不错,在语言里,传统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过,传统对语言的重要性,在于现在的语言是由传统的形式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主要是一个整体,是形成现在语言的条件,但是,它本身却在过去的历史里逐渐隐没了。传统这种在历史过程中隐没了自身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以佛家思想的核心——“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漏是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椠”在生活中、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感想和启发个人经验为例,试图找寻以佛家思想为根基的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长途客运汽车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长途客运汽车驾驶员连续驾车8小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续,驾驶员的肌电值显著下降、反应时增加,疲劳症状和疲劳感觉递增,每运行2小时,驾驶疲劳度都显著加重;研究发现,各心理,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听了《维摩诘经》以后,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下面结合经文,谈一点体会。一、声闻不通达“缘起性空”则法执难除《维摩诘经》被称为“抑扬教”,“弹偏斥小,赞大褒圆”,是宣说大乘教法的重要经典之一。这里所说的偏小,是指具有声闻根性的小乘人;大圆,是指具有圆解的大乘人。两者间的根本区别何在呢?我认为只是通达与不通达缘起性空之义而已。声闻乘人不达缘起性空、横生取舍执著的事,在《维摩经》中表现得很突出。如《观众生品》“天女散花”的故事,叙述天女把同样的花瓣散到菩萨及阿罗汉的身上,菩萨身上的花  相似文献   
6.
守道 《天风》1996,(11)
目前,在一些农村教会中,把做见证作为崇拜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作见证”,就是让信徒在聚会时讲述一周来得到的主的恩典。这些教会的负责人常在信徒面前说:“不能埋没主的恩典,做见证的证明有信心。”因此,在这些教会礼拜时,当宣布“下边是做见证的时间”,气氛特别活跃,大家争先恐后发言,多是讲述自己  相似文献   
7.
艺术和哲学是社会意识和人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在社会的社会政治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当前阶段上,具有特殊的迫切性。这一点既与艺术本身中所发生的过程(艺术的对象方面的复杂化和扩大化,艺术的精神形象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中的重要变化)有关系,又与在社会的精神生活中、在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的结构中普遍的剧烈变化有关系。同时,关于艺术和哲学、艺术意识和哲学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在哲学思想史和美学思想史中永远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从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最早时代开始,来探究一下哲学家  相似文献   
8.
智力研究的名声,已经被骗子的欺骗行径所败坏,为种族主义所沾污,就象炼丹术士的罐子一样黑。最近的争论集中在:智力是不是天生的?种族之间有没有区别?智力测验能否真正测量智力,或者只是表征一个人接受特定的文化的程度?目前有两个英国  相似文献   
9.
佛门常被喻为空门。四大皆空、五蕴皆空,都是佛门的重要理念。那么,学佛会不会让人放弃责任?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其实,佛门所说的“空”,绝非世间一般意义上说的那个“顽空”,更不是“什么都没有”或“断灭”。佛说“空”,是以“空法”看待万事万物,是缘起性空的“空”,其间蕴藏着无尽的妙有智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