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控摄入小剂量酒精影响熟练驾驶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个小样本受试者内设计实验,受试者在实验允许的酒精剂量范围内自由选择摄入量。实验安排饮酒前,酒后30分钟、110分钟和170分钟四个测试阶段,分别检验受试者在模拟驾驶和实际驾驶两项任务中的认知行为。酒后30分钟实际驾驶的技能与其他三个测试期相比存在有意义的差别显著性;模拟测试任务中酒后对红、黄两种信号灯的认知反应时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别,酒后110分钟对黄色信号灯的反应明显延迟。研究提示:受试对酒精感受性的估计是不可靠的,小剂量酒精也能对驾驶行为构成伤害。  相似文献   
2.
微信朋友圈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载体,将其置于传播"仪式观"理论视阈进行考察,可发现微信朋友圈能实现一定的伦理功能:朋友圈点赞契合用户维护人际关系的需要,朋友圈分享符合用户自我呈现的愿望,朋友圈共享参与后联结的价值共同体一定意义上使用户获得了群体归属感。但微信朋友圈存在的现实隐忧也是不容忽视的:朋友圈点赞实质上是一种浅层交流,其背后隐藏着情感脆弱性危机;朋友圈中自我形象建构蕴藏着的虚实冲突会使个人陷入社交困境;互联网语境中的脱域共同体也会带来价值失真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基雅维利视阈中君主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思想的探究离不开伦理与道德维度的审视。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互斥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张力关系,他自己的道德思想与他论说的主体的道德并不等同,因此,对其道德思想的评价必须坚持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辩证统一。在他那里,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度"主要在于为何而用、何时而用和如何而用,君主的道德抉择是在道德展示出的吊诡之处及与非道德之间相互转换的复杂多变的幻象中、在各种困境和冲突中、在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和鸿沟中审慎地考量后作出的,道德的应然逻辑和想象的理论推演被打破。马基雅维利倡导的君主道德表面上是行恶,实际上是在行善,且需要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技艺才能把握的一种品质。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很难治愈的一种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最终需要肾脏替代疗法来缓解症状,如透析治疗或选择肾脏移植。巨大花费同疾病本身使患者身心均受到很大的压力,CKD患者抑郁、焦虑情况普遍存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营养状态和治疗配合性及疾病的预后,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哈佛大学昆虫学家E.O.威尔逊长达698页的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法》(以下简称《社会生物学》)问世以来,已经三年有余,其影响迄今犹未消失。但是在日本生物学界,只有生态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以及关注生物学对社会所负责任的一些人士予以重视,而作为大学生物学主力的生理学家、生化学家却几乎连书名也茫无所知。毋宁说,倒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越来越注意这一著作。 (一)《社会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威尔逊撰写此书的目的,是要把个体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与战后迅速发展的比较动物社会学结合起来,以创立一门新的学科——社会生物学。全书由  相似文献   
6.
本刊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是从批评周易研究中把古人现代化开始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大体上一致的意见,但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却还需要继续展开,有许多重要的原则问题需要深入讨论。我们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讨论:(一)在哲学史研究中,是否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挂到古人名下以外,还有把古代思想资产阶级化的倾向?一般地说,把古代思想现代化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二)怎样在哲学史研究中贯彻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本刊上期发表的方克立的文章、本期发表的昭父的文章和冯友兰的《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一文,以孔子的研究为侧,就这个问题初步进行了讨论。我们欢迎一般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也欢迎以孔子或其他哲学家的研究为例来进行讨论的文章。(三)历史、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本期衷尔钜就这个问题对冯友兰提出了批评,冯先生的《对于陈义成同意的问题的一些答复》,也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们希望参加讨论的文章,“有的放矢”,结合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互相批评中,要弄清对方的论点,对准“口径”,避免误解对方的意思和不必要的纠缠。  相似文献   
7.
他是个怪人,程朱理学帮助他走上仕途,后来,他站在理学的对立面,向传统的儒学礼教挑战;他辞官不做,归隐园林,过起亦僧亦俗,僧俗不二的居士生活。人们以他为“异端”,他以“异端”自居。他是谁?他就是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相似文献   
8.
主题诸方面及其发展 这篇论文意在介绍我的一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首先,我想指出这一主题的两个方面。第一,即使哲学思维本质上建立在逻辑形式的基础上,它有时也呈现出非逻辑性。但这种非逻辑性是有意义的。第二,这与西方思想和我的思想之间的区别有关:前者崇尚理性思维,严格依循形式逻辑,也就是说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阿弥陀净土之观想──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壁画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在中国新疆吐鲁番石窟的禅观壁画中,绘有阿弥陀净土的禅观图、简洁净土图和不净观想图等,这些图像在考虑作为实践意义的观想与净土教美术结合方面,是极其重要的资料。吐峪沟石窟壁画尽管目前不多为人所知,而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观想图为中心介绍。吐峪沟石窟壁画不仅可供了解净土教美术的初期形态,尤为重要的是,能启发我们认识《观无量寿经》所描述的观想图是如何形成的。所谓观想的实践与美术作品密切联系这一状况,似乎与中亚的风土分不开。据本世纪初欧洲与日本探险队的调查,以及近年来中国的多次调查,…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1994年第6期的封面是一帧珍贵的照片。海峡两岸的两位佛教界巨人,相互间在亲密交谈,一位是我们早已熟知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大居士赵朴初,而另一位则是闻名海内外的一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出于一种崇敬之情,笔者很想借《佛教文化》这块祥云宝地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这位当代大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