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已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等文化遗存在墓葬中,并非如现在所看到的石质或砖质原色,都曾经被敷以各种颜色,这在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实。经研究考证,画像石、画像砖上敷施的色彩并非古代工匠随意之为,而是包含了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毛娜 《美与时代》2004,(3):16-17
美感的生成不能仅具备符号形态,还要涉及到多维的认识结构。表示现象的形式和表示精神的内容,如同两个发展系列,艺术作品只有在观照社会活动——肉体与灵魂、存在和意识、现象与本质这些深刻的矛盾中,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平衡。而缺少哲理思考的背景,听不到精神的内在音响,单纯为形式求新变的极端形式主义,终将走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3.
毛娜 《美与时代》2003,(8):13-14
中国的造型艺术从幻象到视象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启始于秦汉,完成于元末,由秦代写实造型的幻象至元末图形符号的视象,历经近两千年,是历史文化演进中本质上的转变。这种视、幻象的转变应归于历史范畴中的艺术运动与艺术思潮,它的发生、发展与完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唯有从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诸方面的研究入手,分析其特有的成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