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讨论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1988年5月16日至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问题;三是生产力标准问题;四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客体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与其形成的负面形象同步而行,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亦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已进入云南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美国势力的深度介入,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更加活跃,成为推动云南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传教士在滇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教伊始聚居在边境沿线,然后逐渐向内扩展,同时加强在省会昆明的活动。在1950年之前,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等地,最终与其他国家传教士"二分天下",这一格局至今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声音在勒维纳斯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声音所指向的异域首先质疑了存在论意义上观看的优先性,而勒维纳斯在伦理之光中所打开的"倾听之眼"构成了一种对存在之光的伦理抵抗。作为人质的伦理主体正是在对异响与微妙之静音的倾听和回响中发出了一种良心的心声,最终让伦理主体在当代的回归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推进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广  相似文献   
5.
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出发,我们可以将该隐对亚伯的谋杀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然意义上的,此时,该隐对于亚伯的杀害是一起完全可能的自然事件;第二个层次是伦理意义上的,此时,谋杀变成了一起不再自然的伦理事件。主体正是在这一自然向伦理的转化过程中,在自然与伦理的纠缠中,将自己塑造为守护者、被选中者、亲近者,塑造为担负责任的那个"自我"。  相似文献   
6.
勒维纳斯以提倡“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和对他人的无限责任引领了当代法国哲学中伦理学的复兴.勒维纳斯在关于无限责任的概念基础上通过第三方的引入,建构起一种政治的可能性.这样的一种政治又因奠基在无限责任的基础上而使得正义的实现变得既必须又艰难.这种无限责任和艰难正义的结合产生了勒维纳斯独特的伦理政治.  相似文献   
7.
研讨会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学习与研究》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学院联合举办。40余名法学界、哲学界的学者、专家参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产生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根本对立;无产阶级解放与人权问题。与会者回顾了人权理论发展的历史。人权思想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朔到古希腊和罗马之交的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一体论的思想中。人权作为政治实践问题,最早出现于欧洲中世纪土地贵族和国王的政治斗争中。从16世纪开始,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王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条件下竞争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向被当作资本主义弊端的竞争出现了。实践证明,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竞争的目的、性质、范围和手段不同而已。本文就有关社会主义条件下,竞争的必然性、二重性,以及必  相似文献   
9.
在勒维纳斯的时间概念中,存在"作为历史的过去"与"作为谜的过去"。正是在对后一种过去的"忘不了"之中,勒维纳斯经由踪迹与见证,阐发出一种对他者的无限、超越责任。同时,也正是在"作为谜的过去"及其踪迹中,勒维纳斯通过"记不住"与遗忘,讨论了宽恕的可能。这种宽恕的可能实际上在勒维纳斯那里被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样式,而本真和现实的宽恕都是奠基在"作为谜的过去"中,奠基在责任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里,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尽管还带有原始、自发的性质,没有形成系统的军事心理学理论,但已经触及到军事心理学所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它分析、揭示了当时战争条件下人们从事军事活动的一些心理现象,提出了在作战中利用心理影响的一些主张,其中某些见解对指导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