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图标形象度影响早期识别进程: 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们主观上认为形象图标容易识别,然而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行为实验发现,随着熟悉度增加,形 象优势逐渐消失。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记录分析了 17 名熟练用户在识别图标时的识别电 位(RP)。结果显示:图标形象度对 RP 在潜伏期无显著差异,但形象图标反应时比抽象图标短,且形象图标 的RP波幅显著小于抽象图标。这一结果说明识别形象图标在类别分拣进程中处理的特征信息量较抽象图标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1467),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汇与28个恶人格词汇,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2157名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从初中到高中,中学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男生在计划制定上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沟通、支持寻求上显著低于女生;班干部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显著高于非班干部;(2)中学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可分为建设型、一般型和不良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2.9%、42.8%、34.4%,建设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一般型和不良型;(3)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状况显著相关,其对积极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各维度中,问题趋近和问题回避的预测作用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对188名大学生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运用与Linville相近的方式测量自我复杂性,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1)积极自我复杂性与消极自我复杂性相互独立。(2)积极自我复杂性和消极自我复杂性与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关系。(3)自我复杂性测量时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的比例以及幸福感测量工具的不同都可能使两者关系出现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6.
马荣  朱毅 《美与时代》2015,(2):76-78
晋派建筑由于受山西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大致分为晋中窑院、晋北合院、晋西窑洞、晋东南石板屋等不同的住宅类型。晋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工艺,集地域环境、传统文化、精神象征于一体,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7.
中国家具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观、哲学观及设计观,对西方家具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英国安妮女皇风格(即安妮女王时期的家具风格)和齐宾代尔风格家具。西方学者对中国家具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促进了当时东西方家具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自Haidt 提出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后,道德直觉便成为道德心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这三方面的问题就最近10多年来道德直觉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得到如下结论:(1)道德直觉作为社会直觉的一种,它既有一般社会直觉的一些共性特点,又有其特殊性。从目前道德的神经认知研究结果来看,与一般社会直觉的神经机制相比,道德直觉过程还涉及到眶额皮层、颞顶联合区以及前额叶的更多脑区。相关研究表明这些脑区涉及到情绪刺激的再评价、以及对行为动机、意图、心理理论等认知成分的联合处理。(2)对于道德直觉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尽管道德直觉表现出跨文化的普遍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道德直觉的先天论;同时,本研究认为基于“进化-文化-个人”的具身隐喻过程可能是道德直觉形成的重要机制。(3)目前道德判断研究的有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难以回答道德直觉加工的情理之争问题,但有几点发现值得注意:一是从加工的水平差异角度来看,道德直觉可能存在不同的亚类形式,且不同类型的道德直觉可能有着不同的学习获得机制与加工机制;二是道德直觉判断不完全是情绪直接作用的结果,而与道德情境中的情绪认知以及情绪背后的道德规则(信念)之间有着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9.
以593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 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 并探讨同伴依恋与交往目标、友谊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同伴依恋可分为安全型、专注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它们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34.5%、23.8%、22.1%和19.6%;(2)中学生同伴依恋的年级、性别差异显著:依恋焦虑初二显著高于高一, 依恋回避初一显著高于初二、高一和高二;男生依恋焦虑显著低于女生, 依恋回避显著高于女生;(3)不同依恋类型中学生交往目标、友谊质量差异显著;(4)交往目标中的帮助与支持、亲密性在同伴依恋和总体友谊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调节定向理论,以476名有效被试的测量数据,从动机的作用与影响来解释特质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争议。结果发现:尽管(1)特质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但(2)两者间,促进动机有部分中介作用,预防动机无显著中介作用;故(3)高自我控制者也未必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动机是特质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重要中介因素,不同动机导向的作用是造成特质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争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