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冥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漫话冥钱●杨琳在古人看来,所谓死亡就是到另一为活人所看不见的世界去生活,因此他们往往在死者墓葬中埋放一些器具财物,让死者在阴间享用。在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墓葬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墓室里(距今1万8千多年),就有石器工具及石珠、兽牙等装饰品。冥钱是...  相似文献   
2.
写实绘画中,"写"的意思是画,"实"的意思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肉眼可见的事物。如今的世界和社会不同于古时候,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网络发达的环境中,大家有手机玩,有电脑看,有电影欣赏,有歌剧、话剧等娱乐项目,我们不再局限于古时候的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数的固定娱乐模式里,在如此丰富的物质环境中,写实绘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写实绘画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是精神的体现,给人以慰藉,是对美好事物的联想。  相似文献   
3.
杨琳 《法音》2006,(4):3-6
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佛教将对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双和模式”做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社会浪潮的澎湃及其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教育发展也非常迅速,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新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理论不断更新。我们置身于快速发展的时代,既感受到无限的喜悦,也感觉到时代的沉重责任。今天,我们既面临对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现象的全面反思,也面临对板画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文章论述了在中小学使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忽视板画的辅助教学作用的现状,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缺点以及板画的优势与不足来分析板画辅助教学的重要性,探讨板画是否还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堂上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许多弊端,我们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板画辅助教学的作用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是分布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人保存下来的赫哲族风俗画向世人展示了赫哲人的时代特征、地域风貌。在多方面努力推动下,现阶段赫哲族风俗画传承与发展处在良好的氛围中,但也显露一些问题,如创作缺少赫哲族文化的"真"和"新"、展示方式单一、互动效果差、营销方式落后缺乏时代感等。梳理好其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施治,才能不断促进赫哲族风俗画在"一路一带"的大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快乐     
杨琳 《思维与智慧》2003,(11):23-23
快乐很简单。快乐是春天的轻风.夏天的柠檬香,秋天的红枫叶和冬天的未破坏的雪景。  相似文献   
7.
杨琳 《学海》2007,(5):110-113
胡适作为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对青年问题有许多思考和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的青年观,其中某些对当代青年仍然有相当的影响和借鉴意义.本文阐述了胡适关于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和择业观.  相似文献   
8.
以大学生为被试,用ASL504型眼动仪,探讨话题兴趣对文本阅读过程眼动特征和文本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话题兴趣促进深层理解,而不能促进表层理解。(2)话题兴趣主要与阅读时间和注视点数相关联,而与阅读效率无关。(3)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时间、注视点数两项眼动指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古人相信桃能驱鬼避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先秦时期已有在门前设立桃人的习俗。《战国策·齐策三》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又见《史记·孟尝君列传》、《说苑·正谏》):说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想到秦国去游说,数千人前来劝阻,希望他不要前往,因为会有生命危险,但孟尝君执意要去。能言善辩的苏秦也来劝阻。孟尝君说:“人间的事我全都知道了,不用你说。我不了解的只是鬼神方面的事了。”苏秦说:“我来自然不会谈人间的事,我就是来跟您谈鬼神之事的。我来的时候经过淄河,看见一个土偶跟一个桃梗…  相似文献   
10.
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共情能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并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Hoffinan,2001),因此对他人准确地共情就显得十分重要。共情鸿沟作为影响共情准确性和情感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共情鸿沟影响因素与机制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如何消除共情鸿沟,使个体在评估他人感受时更加准确,从而引发更多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次介绍了共情鸿沟的内涵、共情鸿沟的种类、共情鸿沟的研究方法、共情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