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3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宁的一种制度。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如果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宽容概念与《老子》相关思想进行比较,科恩将宽容视作“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主体有意识地、有原则地不干涉那些反对他的人,尽管他自认为有能力予以干涉”,与老子关于“不善者亦善之”“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思考以及慈爱思想相融通。然而,考虑到比较研究中的不对等性,以及比较对象自身的系统性,文明对话的研究不应止步于此。细究文本,《老子》思想中实则包含超越西方宽容概念的内容。《老子》中持类似西方宽容观念的是圣人,但圣人并非宽容的直接主体,而是“道”的拟人化象征,超越万物,包容万有,无所偏私,以“无为”养育万物,使万物归于自然有序的状态。老子的目标是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其思想中虽然包含了宽容理念,却远远超出西方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老子包容天下的襟怀中,各种差异的共生共荣就是世界的本来样貌,欣然承认,接受差异和不同,并坦然地生活于其中,那么冲突就不是必然的,战争就不是人类的宿命。这为冲突和动荡频发的今日世界分歧与对立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