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语意好恶度在人物观感研究中构成的系统性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裕  杨中芳 《心理学报》1989,22(3):110-114
本研究要旨在探讨问卷中题目的语意好恶度在人物观感研究中所构成的系统性偏差效应。被试为87名大学生。他们需要评定如果要在某一项专业上有优良的表现,哪些性格特征会比较重要。我们把被试随机地分成三组,然后指示每一组被试分别就三种性质很不同的专业的其中一种评鉴121项性格特征的重要性。跟着我们采用每一性格特征的重要度评分与它的语意好恶值进行了一连串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性格特征形容词的语意好恶度可能会对被试在人物观感研究中的评分构成系统性偏差的。最后笔者针对这研究结果引申出来的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中芳 《心理学报》2023,55(3):355-373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依现实“情境需求”,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3.
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自我是一分为二的吗?——以西方自我图式的研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自我图式的开山之作———Markus的研究为例,从被试视角重新解读其研究结果,挑战了自我的二元构念及行为跨情境稳定性假设,指出Markus在操作过程中将主客观标准偷换,将情境绝对化了。这样分出的积极图式组和消极图式组在自我欺骗上有显著差异,其结果难逃社会赞许的干扰,对中庸自我的研究可能会彻底地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轶楠  杨中芳 《心理科学》2005,28(2):398-401
本文在详细回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面子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目前面子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基本概念不清,多停留于理论层次的探讨,缺乏可靠的结论与实际的证据。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建议从与面子具有本质性联系的自尊概念人手针对面子的内涵及其机制进行可行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林升栋  杨中芳 《心理科学》2007,30(4):937-939,923
从寻找中庸自我的过程当中,意外发现:在自评式两极量尺中间打勾的人可能是对自我认识不清的人,也可能是在社会情境与自我之间寻求均衡点的中庸自我;在两极量尺两端打勾的人确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们在社会赞许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庸自我能够看到对立两极之间的转化关系,他们在感知与行动方面的差异并不是为了博取社会赞许,而是基于“诚”的修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