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杜钢 《法音》2010,(7):9-12
<正>自佛教净土宗创建以来,以居士身份居家学佛的信众人数相对于以出家身份修学佛法的僧众人数而言,历来便占据着明显多数的地位,他们也由此成为接受净土宗信仰的主体人群。当今社会,居士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对象  相似文献   
2.
杜钢 《法音》2009,(12):19-23
印光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由道德伦常、因果报应与净土法门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信众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体现出浓厚的净土宗教育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信众的世俗生活与对净土法门的如理修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契理契机.简便易行,这也使得印光大师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仁学思想是《论语》及其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重视的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意义的内容。笔者近年致力于以四大主义阐述仁学理论,弘扬仁学精神。这四大主义就是人权主义、宽容主义、抵抗主义和新宪政主义,其共同精神可以概括为“仁学原则”。四大主义既内在于仁学之中,又兼容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唯仁是务。它源于传统仁学,又不囿于传统仁学。笔者以四大主义阐释仁学,旨在将仁学与外来科学思想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杜钢 《法音》2004,(8):11-15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乃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与“劫难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内乱丛生,外侮不断,兵燹频仍,民不聊生。印光大师便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大师幼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后中韩欧辟佛之毒,对佛法有所非议,继而病困数载,始悟前非,旋即于弱冠之年毅然出家。大师出家不久即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遂立志毕生专修净土,求生西方。此后30余年韬光养晦,精勤苦修,终致德厚流光,龙天推出。乃以文字三昧,普度群生,大行法化。迨至一期化缘了结,大师遂安然西归。鉴于印光大…  相似文献   
5.
杜钢 《中国道教》2005,(1):41-42
在道教典籍中,有一部篇幅虽短,但知名度却并不亚于《道德经》的道经,它就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又称《感应篇》,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赐封为虚静先生的正乙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为《太上感应篇》作颂,其颂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圆寂。  相似文献   
6.
杜钢 《法音》2009,(9):25-30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综观印光大师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声望和地位.是与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格、精深渊博的佛学以及卓越超群的佛法修持成就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对弟子们施教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得以确立和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杜钢 《法音》2010,(4):26-31
<正>今年是印光大师圆寂七十周年,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印光大师不仅自己一生严于克己修身,积功累德,勤谨修学净土法门,同时,他也谆谆教导其弟子们必须要踏实做人,过好世俗生活,敦尽人伦之道,成就完满人格,并在此基础上认真修学净土法门,以求解脱,证得涅槃。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