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河北武清人赵廷筹从北京一家制鞋作坊学徒出师了,他与一位姓丁的财东商议,计划在当时比较繁华的东江米巷(后来的东交民巷)开办一家鞋店。资金筹集齐了,可选一个什么样的招牌招徕顾客呢?赵廷筹左思右想,认为要想赚大钱,必须在那些“坐轿”的人身上打算盘。因为当时北京城里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坐轿子的,即有钱人;一种是抬轿子的,即穷人。坐轿子的人讲究身份、地位,讲究穿戴;“抬轿子”的人都比较穷,填饱肚子都难,哪还有钱置买新鞋。所以赵廷筹拿定主意,将产品首先定位于那些头戴花翎,身穿补服,脚登粉底朝靴的达官显贵身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