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了解震后儿童青少年心身健康和应对方式差异特点及关系。方法:用修订的心身健康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512汶川地震重灾区37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回避、漠然、愤怒、自杀等不良情绪维度(F=3.66,4.20,9.97,4.45,均P0.05)及兴趣(F=8.81,P0.01)及睡眠障碍(F=7.95,P0.05)维度年级主效应显著;在强迫、敏感不良情绪(F=4.88,8.97,均P0.05)及失眠、身体不适(F=8.41,6.35,均P0.05)维度上性别主效应显著;强迫、回避及自杀不良行为维度(F=4.39,3.08,3.04,均P0.05)及注意力(F=3.77,P0.05)、失眠、身体不适等生理维度上(F=6.29,3.63,均P0.05)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退避与幻想应对方式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3.16,5.41,均P0.05);在退避应对方式上有性别主效应(F=4.46,P0.05);回归分析表明,自责、退避、解决问题及合理化应对方式影响灾区小学生、初中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而影响高中生心身健康状况的仅有自责应对方式。结论:重震区儿童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及应对方式有年级和性别差异特点,且应对方式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心身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提醒震后对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要分性别、年级或年龄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