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贱丈夫"并非孟子对商人的定性,乃是贱人心之贪婪。士君子之尚志不似梓匠轮舆之事,其所为可谓功在千秋。孟子论孔子为委吏或乘田,表明家贫亲老之时不择官而仕。最后通过矢人与函人之论显示慎择其业之意,又由"君子远庖厨"论出慎养其心之义,全面揭示孟子"术不可不慎"的职业之道。  相似文献   
2.
论辩者之囿     
正名家何以为名家,并非只是出于对"名"的关注。可能除了道家声称"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之外,百家之学对于"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荀子有专门论"正名",法家常称刑名之学,墨家更有专门的《墨经》论名学,可见名学不是名家的独门功夫。名家的根本特征大概如司马谈所论,是"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专注于"名"是其一面,失于人情则是另一面,此于名家可谓一体之两面,只有两面都说齐全了,才是名家的真面目。对于名家的名学思想,现代学人所论可谓  相似文献   
3.
孔子面对春秋乱世而提出"正名"的政治主张,却被现代学人在平等理念的观照下,以一种对等性的衡量定格了这一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性意义.在这一意识背景下,"正名"内容被置换为现代性的权责观念,使得这一思想在现代运用过程中发生功能化的误操作."正名"思想基于一种等级人格的塑造,包含了古典精神的高贵意蕴,却又区分于柏拉图的"高贵谎言".  相似文献   
4.
曾海军 《周易研究》2022,(6):27-36+78
吉凶与变化之同时并论,贯穿《系辞传》的全文。以两者之关系作为解读《系辞》的一条新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在圣人作《易》的层面,圣人可以不言吉凶而通变化。二是在君子学《易》的层面,君子通过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自吉凶而知变化。三是在百姓行《易》的层面,吉凶与变化最终统一于治理百姓的功业。吉凶并非纯客观描述的概念,而是有待于人参与变化其趋势的观念。吉凶作为一种利害的征兆,不离人间百姓的祸福,而又能关涉过往善恶的分判,可谓利害与善恶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5.
易道不是对事物变化的一种规律性的理性把握,而是呈现为承载个体人事变易的神明状态,王弼的<周易略例>就并没有呈现出理性化的规律形态,而是充分赋予易道以承载人事复杂乃至乖戾变易的神明功用.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一句"君子矜而不争",留给今人一个保持端庄而远离争斗的君子形象.但实际上,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里的"矜"不宜作"端庄"解,与今天所使用的"矜持"之义,尚有比较大的距离.不过,已有的分析还多有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未能将"矜"与"庄"的思想脉络揭示得清楚.本文打算再由"矜而不争"人手,联系到儒家文本中的相关语录,进一步揭示出由矜庄到争讼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