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1917年葡萄牙"法蒂玛圣母事件"为契机,筹建中的安龙传教区,趁势依托圣母为主保,择地造刻"母皇"圣母岩,以求"牂牁归主",希冀"布依族主体化"的安龙教区早日独立。为此,当地传教士通过置田招租、收治麻风病患者、培养土著神职人员与开展民族志调查研究等手段,"科学传教"当地布依土著,切实推动教务本地化。最终促成1921年底罗马为"拯救布依族半个灵魂"而批准成立安龙教区。此后,圣母岩作为见证安龙教会布依族教务发展的地标,日渐成为黔桂滇边布依族教徒的朝圣之地,并跻身西南教会四大朝圣地,载入民间记忆,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史料和多次实地田野的基础上,以几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堂点为中心,梳理了晚清时期巴黎外方传教士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及桂南十万大山等三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传教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地处边远而文化多元的"山区教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史料和多次实地田野的基础上,以几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堂点为中心,梳理了天主教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及桂南十万大山等三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传播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山地民族与传教士共存的"山区教会"的特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1664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是罗马教廷打破葡萄牙垄断远东教务,夺取中国保教权的关键步骤。至1946年,共有741名传教士派往中国西南五省,创建全部17个教区,牧养至少27万信徒,在区域与人数上,基本形成"独享"教务格局。与此同时,传教士对清末民国西南边疆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与山地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影像视频、口述采访、游记实录与民族志作品等类别多样的西南研究资料。其中,正式发表的著述至少174部/篇。正是这种传播"福音"与调查研究并举的"科学传教"(La Science Missionnaire),及其衍生的研究成果,主观上推动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天主教教务的长足发展,乃至执全国之牛耳,客观上形成了与学院派西南学研究迥异却交织并行的传教士西南学研究。这类研究,从知识借鉴与学派传承两方面,影响着近代西南边疆研究的史料来源与学术脉络,启迪、引导乃至推动西南边疆研究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和多次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晚清以来天主教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桂南十万大山等三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了其传播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地处边缘而文化多元的"山区教会"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