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窦寺与雪窦重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窦寺与雪窦重显李富华据明初宋濂《护法录》所载《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序》及其他资料记载,自南宋始,雪窦寺就名在江南禅宗的“五山十刹”之列,这说明早在宋朝,雪窦寺就已是中国禅宗的一座重要寺院。雪窦寺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禅宗寺院,是与几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过重大影...  相似文献   
2.
1998年年底,应伊朗政府的邀请,作为本刊主编,我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国际商报、经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日报、及中华英才等首都报刊的高级记者共9人,组成中国记者团,在伊朗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和采访活动。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一周里,我们会见并采访了伊朗...  相似文献   
3.
文章重点探究在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里,壁画艺术的核心价值和使用效果,且举例论证了在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里,经常使用的有关壁画艺术的表达方式。此外,文章还从城市的空间、历史文化、高新科技以及大众意识方面论证其未来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环境设计的出现来源于智能技术和艺术审美的结合,其工程作品既包含了多项的使用功能,又展现了艺术的美学特征。艺术作品的出现需要技术手段作为坚强的后盾,而且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出创作的思维和情感。技术是创作的生命,是艺术的骨架,是支撑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它的出现使得那些艺术方面的不可能逐渐成为了可能,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加了多样化的方式。在满足艺术和技术使用价值的同时提高两者的融合属性,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语境即是意境,多元化的语境所代表的就是多样性的意境,风景油画可以用意境来表现其积极乐观的一面。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多样化的东方意蕴,它代表着不同的区域、风格以及文化属性。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艺术时,意境就变成了艺术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探索油画的起源,才具备创造生命的可能,才具有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初,电视剧《皇城根》引起北京观众的极大兴趣。该剧围绕“再造金丹”所展开的剧中各色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利害冲突,把人们的思路引向了一个值得全社会深思的问题:贪欲。正如剧中主人公,金丹的当然继承人张全义在剧情接近尾声时所说的:他的家庭悲剧“都是贪欲造成的”。是的,“贪欲”使他失去了母爱;“贪欲”  相似文献   
7.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20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4月第1版.作为一部纯思辨型的基督教神学方面的著作,《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似应受到哲学界、美学界、宗教界、文学界的瞩目.首先,在此书中,刘小枫为汉语思想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术视点.基督神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知识学,但它在今日汉语学术中一直阙如.早在1988年,刘小枫就出版了一部给中国知识界带来震动的著作——《拯救与逍遥》.在该书中,他采取基督神学的价值立场,以文化激进主义的姿态全面评述了中西文化精神.此后,刘小枫致力于将神学作  相似文献   
8.
经济改革中“短周期”的成因何在? 治理经济“短周期”有何对策? 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约三至六年出现一次经济危机的现象,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性规律”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自1952年以来,大约五年左右,我国经济即出现一个“短周期”。其间经济波动,呈现萧条景象。  相似文献   
9.
文学母题是能够辨识群体文化典型的标识,其承载着某一群体(如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思维和情感。《红楼梦》中所贯穿的、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价值特征,必然是承载了象征群体文化的文学母题内容,其包含的神话母题、哲学母题、幻梦母题等,也正是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象。因此,探究《红楼梦》对这些文学母题的继承与超越,对于追寻《红楼梦》之所以能引起中华民族最深刻的记忆共鸣并且其魅力始终不减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张雪  刘文  支焕 《心理科学》2018,(2):324-329
公平行为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偏不倚的行为,存在本质公平与表现公平。本质公平,即个体本身渴望公平,能够依据某种公平原则做出公平行为;表现公平,即个体在行为上做出公平的表现而实质并非来自本身的意愿。研究1选取270名6~8岁儿童,采用资源分配任务考察儿童在有无社会信号作用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2选取300名6~8岁儿童,采用抛硬币任务来考察儿童是否会用公平程序来掩盖其不公平行为。结果表明:(1)有无社会信号条件对儿童公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公平行为,无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分配。(2)儿童选择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获取奖品的人数随着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抛硬币的儿童报告自己得到好的奖品的概率显著多于得到不好奖品的概率。结论:社会信号作用下儿童更多会做出表现公平而非本质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