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三种伦理学理论体系为学者所公认,它们分别系统阐述道德行为本质、行为效果、行为者,其代表性学术主张为道义论、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它们各自坚守自己的观点,对其他的理论体系多有批评甚至排斥。各伦理学理论体系之间的辨析,对于探求学术真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伦理学理论一定要有助于丰富社会的道德实践,各种理论体系的各执一词,容易使道德实践者莫衷一是。事实上,诸伦理学理论体系存在叠合共识,它们一致认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正义和善,道德的特质为利他、自主与理想,只是在解读时有广义或狭义、宽容或严苛之分。因此,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诸伦理学理论体系可以形成协同与互补,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伦理的力量,促成全社会在道德问题上形成最大共识。  相似文献   
2.
道德质疑存在的必要,既是道德特性——利他性、自主性、理想性所决定的,更是消减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必须。通过道德质疑可以鉴别道德行为的真伪,强化市场经济的刚性规范,维护人的尊严,逐步形成抵制功利化过强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俞吾金先生在《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发表《黄金律令,还是权力意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题的新探析》一文,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价值提出质疑,他从道义论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提醒大家警惕功利的过度,这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等值语句是"施于人,己所欲",而非"己所欲,施于人";它的适用范围只能是道德领域,把它认定为总是滑动在利己主义和权力意志两个极端之间,是不妥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它不会必然导致"群氓理想",引发"弱者道德的统治";在道德领域,人的忍耐与克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价值多元的普遍存在,所有格言警句都难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不是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但它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讨论道德动因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道德行为重新审视的过程,道德行为的源泉是道德动因,对道德动因的确认是规范道德行为的基础性条件.当下,存在把道德动因的道义论、功利论分别推向纯粹化的现象,而且两者都不存在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出现在纯粹化的道义论和功利论之间不断变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从理论方面阐明其缺陷,在实践方面不断地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社会的应当问题,应该从多维度展开讨论,人之比较的伦理追问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竞争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它促进社会充满活力,促使财富总量持续提升,然而,竞争引发功利性过强的现象,导致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不断放大,使社会形成炫耀与嫉妒等不良风气。必须弘扬独立、自主、平等、尊严等精神,强化持续努力、刻苦努力、努力得当的理念与实践,逐步消减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选树榜样是营造道德氛围、彰显道德力量的重要途径,目前,道德榜样作用的提升尚有较大的空间.影响榜样力量展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道德苛求的存在是重要原因.对榜样及其行为的过高要求是道德苛求的一方面表现,它认为榜样及其行为应是完美无缺的.深入剖析道德苛求的由来、弊端及纠正,可以为提升榜样教育作用提供理性支撑,使人们对榜样有较为准确的定位,从而切实发挥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