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固定位置区域提示下视觉注意范围等级的ERP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视觉空间注意中注意范围的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被试为 14名青年人 ,使用固定位置的、3种不同直径的线圈作为注意范围的区域性提示 ,祛除空间定位因素的影响 ,记录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 (ERP)数据。结果显示 :提示范围由小到中等时 ,反应时延长 ,而由中等到大范围时 ,反应时缩短 ;提示物和靶刺激诱发ERP的早成分 (N1、P1)不受提示范围大小的调节 ,而其P2、N2的波幅与潜伏期均明显受到提示范围大小的影响。这些结果说明 :①视觉注意诱发的P1、N1成分 ,主要与空间定位信息的加工相关 ;②提示物诱发的P2、N2成分与注意范围相关 ;③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 ,空间位置的信息要早于其它信息被加工 ,支持视觉信息串行加工观点  相似文献   
2.
位置提示下视觉注意范围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视觉空间注意中不同注意范围引起脑内加工时程的动态变化。使用固定位置的、三种不同直径的线圈作为注意范围的位置性提示,祛除空间定位因素的影响,记录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数据。结果显示:在同等注意范围时,随着刺激位置远离视野中心,反应时延长,靶刺激诱发的P1、N1不受刺激位置的影响,而其前部N2的波幅明显受到刺激位置的影响;在靶刺激位置相同时,随着注意范围的扩大,反应时缩短,靶刺激诱发的P1、N1不受提示范围大小的影响,而其前部P2的波幅明显受到注意范围的影响。结果说明:①视觉注意范围信息加工与靶刺激诱发的P2成分相关;②视觉注意诱发的P1、N1成分,主要与注意方位相关,而与注意范围大小无关;③注意范围变化引起注意集中度的调节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面孔异族效应机理的电生理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取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东西方面孔记忆编码的差异(DM效应),从而阐明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14名被试学习和再认东西方面孔照片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记住与否,西方面孔产生的早期成分(潜伏期70~220ms)在头皮额部有一个比东方面孔更为正向的变化,表明在此阶段更多的资源分配于异族面孔,支持异族效应产生的特征选择假说。无论东方面孔还是西方面孔,记住与未记住相比较,则在额部和顶部产生潜伏期在晚期正成分(LPC)范围的正走向变化,但西方面孔在240~320ms潜伏期范围内,DM效应较小。另外,东方面孔在枕部诱发出一个明显的负波N260,而西方面孔产生的N260很小甚至没有,反映了大脑对不同种族面孔的编码机制有所不同,因而可能被称为“种族特异波”  相似文献   
4.
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发展迅速,该文围绕Bruce-Young的面孔识别模型,探讨模型中各认知单元的内涵、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面孔识别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另外,通过ERP研究结果,指出了Bruce-Young的面孔识别模型中的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了修正的面孔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5.
睡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ERP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事件相关电位(ERP)外源性成分———N1、MMN、N550和内源性成分———P3、N300、N400在睡眠过程中的特点,以及论述了各成分在睡眠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面孔认知及其神经机制的独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但两者之问是否有着相同的脑机制呢?是否采用两个分离的认知系统呢?发展心理学家、心理生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Farah提出了三个衡量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差异的标准:①脑定位标准:参与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的脑结构与脑机制不同;②加工系统标准:即每个系统独立运作而不依靠另外一个系统;③信息处理方式标准:两个系统按照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本文就此三条标准结合近年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来阐明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