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艺术鉴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要作用。文章从高职艺术鉴赏课着眼,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艺术鉴赏课的课程资源,有效实现德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宗教学者热衷于研究宗教的起源和进化的历史,同时.他们试图将各种各样的宗教抽象化、一般化,使之适用于所有的宗教体系,著名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的宗教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泰勒看来,宗教发端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并据此对宗教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对精灵实体的信仰”。本文着重从万物有灵论的不断流传演化、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所保持的完整的连续性,并结合其他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证或反驳.来探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采取了"入境而问俗"的"适应主义传教路线",其所带来的西洋画风被宫廷所青睐,并逐渐对中国传统木版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趣产生了影响。西画东渐后,中国传统木版画通过吸收、变通,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样态,为天主教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回溯明清美术史,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洋画风"可谓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尽管传统文人阶层鄙夷这一画风,评价其为"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但不可否认,其对民间艺术手法和审美意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个体日间节律的研究大多来自西方,结果表明个体在主观感受与认知行为任务上的表现(包括注意,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在一天内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国内少有研究对中国群体的日间节律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不同的主客观心理指标对昼夜节律效应的敏感性的差异也缺乏实证研究的验证。因此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个体在一天内,其主观疲劳程度、警觉性注意、以及抑制控制行为表现进行了考察。结果与昼夜节律的双过程模型基本一致,但与国外研究发现不同的是,我国个体在9点时会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与警觉性水平,在19点时的表现则会变差。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与警觉性注意能力相比,个体的主观感受以及在抑制控制任务中的辨别力对昼夜节律效应的敏感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