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1.
张清江 《孔子研究》2023,(6):130-139+160
对于《论语》中的“子路请祷”,陈淳一开始将其等同于民间信仰“惑于怪”之类,侧重从实际功效的角度否定其行为价值,但在朱熹的引导下转而接受“祷是正礼”的说法,并从理气论角度阐释“祷”的存在方式与必然性基础,强调这一行动本身是基于真诚信念的“当为”实践。在朱子学的诠释下,“祷”作为面向特定信仰对象的意向性行动,是圣人基于“天理之自然”确定的礼仪准则,在气化流行的宇宙秩序中有获得“回应”的真实性依据。祷者正是以这些基础信念为前提,将自身生活困境向神灵敞开,并在与神圣的“遭遇”中获得如何面对这些困境的精神经验和意义依据。儒者在生活中的行“祷”实践及其精神经验,不能单纯以外在形式或世俗角度来看待,更需要从一种原发性信仰行为的角度去理解,以此才能更好理解神圣在儒者生活中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3.
祭祀先圣孔子的礼仪行为贯穿于朱熹生活之中,但这种礼仪行为所产生的经验,及其对于朱熹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学者的注意。透过朱熹对于祭祀的理解可以发现,他很坚定地相信在礼仪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祭祀对象的"感通",由此,祭祀孔子过程中与"先圣"的感通,对于朱熹有着特别的精神意义,因为在朱熹的信念中,先圣与自家的修身成圣密切关联,遭遇先圣即是面对自身生命的神圣向度,它带来的是对自身生命的反省和转变。这在朱熹所写的"先圣祝文"中有具体的表现,而这些祝文的写作和实践,本身即是这种精神实践的真实发生过程。从思想与生活相结合的角度,透过对朱熹祭孔礼仪、信仰和精神实践之间互动关系的展现,发掘其礼仪实践中的经验向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儒者的精神世界及其与生活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张载以水冰凝释的意象解释人的生死,受到朱熹的严厉批评。在朱熹看来,水冰比喻中"形溃反原"和"死而不亡"的说法,都会陷入佛教"神识不灭"和"轮回"的错误观念之中。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基于他性气二分的理论架构,以及对于"作用是性"的警惕,认为气散归于太虚这样的表达混淆了本体与作用,会让已经消散的气重新参与到宇宙造化之中,这与儒家的生生之说相矛盾。但对张载来说,只有即体即用的性气架构才能真正反驳佛教的虚妄世界观。这种架构下水冰凝释的"反原"和"不亡",表达的是与本体相通的天性的永恒,以此驳斥佛教的寂灭之说。在理学的共同场域下,张载和朱熹都试图以性、形、气等观念要素构建儒家的价值体系,反对佛老,但对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看法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水冰意象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张清江 《现代哲学》2023,(1):152-160
“幽明一致”是朱熹解释祭祀礼仪依据时的基本立论。在理学家从“一而二,二而一”角度的阐发中,幽明生死之间蕴含着理层面的“一”与气层面的“异”两个存在维度,并在不同向度上回应着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和知识图景。在“天理之自然”的保证下,祭祀的鬼神来格是“诚之不可掩”的“实理”,有其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真实性,这使得祭祀礼法具有超越论意义上的正当性,而非仅仅是个体主观情感的表达。在“自然”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祭祀原则,将儒家礼乐制度的依据建立在了更为牢固的根基之上,是对儒家文明内具精神秩序理念的深化。朱熹对“设教”的批评,正是基于这一整全性精神秩序对分裂信念与行为做法的批评,而非批评以祭祀进行教化的方式本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