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赵孟顺(公元1254-1322年)的人品,似乎已成定论。许多人也许会不加思索地认为赵在历史上是一个胆小怕事、献媚邀宠的小人。而明末清初的著名书家博山贬斥赵无骨气无品行的一段议论,则使人们对赵人品不好的印象愈加牢固。傅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此无它,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弧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惬王之无骨。"此后书论家们为论证人格即书格,不加分析、不厌其烦地…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的过去以至现在,都没有抖落农业文明这块浓重的色彩,因此,笔者认为,要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调,就必须从农业文明这个切口契入。正如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必将呼唤着城市的大量涌现一样,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必然历史性地要求以乡村作为它自身构成的基本单位。因而农业文明的中国的乡村化就自然构成了它与工业文明的西方的城市化大不相同的特色。以乡村为其基本构成单位的传统中国社会,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乡村以小为其特征,人们以牺牲个性为代价而适范于一种普遍的认同——规矩,从而形成了一种乡村化的伦理情感——温柔敦厚;同时,乡村化节奏作为农人们灵魂的另一种最基本的颤动方式,与乡村化的伦理情感交相作用。在此基础上,便孕育出了田园牧歌式的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