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款待生活     
正拆穿一则笨拙的谎言并不难,但人们对尴尬的心领神会同样精准,于是,明知欺骗,往往还会各自讳莫如深:生活中应用的美学,从来不是真相,而是自由与舒服。我们会发现,磅礴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乘势而来,有一种醒目的光澎湃环绕;然而,即便是平素寻常的人,也可以在三言两语之间,精巧玲珑,虽不华丽堂皇,却也尽得体面。  相似文献   
3.
4.
《现代哲学》2002,(2):49-55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在如何看待科技的生态功能问题上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指出了它们各自论点中存在的误识和留给人们的启迪,论证了科技进步与合理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全球性问题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人、我、身三者,名异而实一。且问:此一实者,究竟为人、为我、抑或为身呢?且何义名人,为什么要以身为人?何义名我,为什么要以身为我?身又具有何种特殊作用、竟能兼作人我?这是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者,谁也讲不出半点道理来的。人类能永远过这种蒙昧生活吗?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是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积习相沿的旧观点。人类过去忙于解决建立社会秩序、解决饥饿问题,无暇对此旧观点进行观察与改造,致使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的旧观点,在人类生活中几几乎变成了不可动摇的准则。通过反复观察,以身为人,问题不  相似文献   
6.
正记忆有时是不可依仗的。以为根深蒂固已然牢记的,却未能在记忆里永垂,倒是那些缺席与错肩,历久弥新,余音回绕。如约而至的,未必能够一一铭记;倒是误期失约的,挂了久久的怀。比起成功,更加镂心刻骨的或是失败的一记重拳。如同一匹华丽的锦帛,跳了针,让人  相似文献   
7.
不就方圆     
正吴冠中曾说,想出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  相似文献   
8.
正冬深,夜归人群的熙攘往来中,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女人,穿戴严实,难掩一日劳作后的疲惫。她的一只手捧着一束百合,那团白,如月华,又如清辉,暮色中惊人眼目。借着那团皎白,女人的眉目也明晰起来:那是一副波平浪静的面孔,有过岁月深耕过的痕迹,却无惧无畏,万山如夷。即便被生活覆以困顿与劳  相似文献   
9.
执者失之     
正被人如此告知,对待看似无从下手的工作,那就一门朴朴素素的心思,为小行易,做着做着就做出了心得,在此之前,想再多也无益于事。千头万绪的一捆密麻,一旦流淌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初生的秩序,像流水不囿于溪,有了渐行渐远的奔流,于是行宽流深。误入绝境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袖手如梭,援臂却难有三两。  相似文献   
10.
宜与忌     
正可以说,阐明人生哲学最简练且安全的两个字当属:宜与忌,既知明朗所向,又悉禁忌所在。前者于己有益,后者与人无害。合"宜",无疑已经成为一则人际处世的"金科玉律"——知进退,明轻重,懂刚柔,有分寸。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明白,通透,其实就是强烈的清醒。进有限,退有度;得不过喜,失不过悲。这种通透不是忍无可忍之时,无须再忍的义胆侠肝,也非一忍再忍的心宽胸阔,而是准确的判断和适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