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般来说,谁都恨敌人,一些人甚至希望自己的敌人死光死净。可是也有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对敌人不仅仅是恨,也感谢,甚至在看到敌人死亡时会生发出兔死狐悲的感情。孟孙速和臧孙纥都是鲁国大夫,虽然同朝为官,可孟孙速却非常憎恶臧孙纥。正当一些人感叹臧孙纥冤家路窄时,孟孙速死了。  相似文献   
2.
回忆     
记得有一次在我家的旅馆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夜晚,有人来投宿,父亲穿好衣服,迎进来了一位开着一辆大汽车的客人。他来自包头第二面粉厂,专程去二道桥拉面粉,路过此地,歇脚住店。父亲按照往常的规矩,登记店簿,收费,送开水,提醒客人早休息。  相似文献   
3.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4.
学医与学哲学的关系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卫校(075000)郑凤锁,宋秀珍学习医学,要学习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任何人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在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自觉地学习和使用唯物论与辩证法,就不可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2评论类型(属性型VS体验型)×2调节定向(促进VS预防)的眼动实验,深入探讨消费者对在线评论的加工过程和感知有用性的认知机理。研究发现:(1)与属性型评论相比,个体对体验型评论的认知过程更短,感知有用性却更高。(2)相对于预防定向个体而言,促进定向个体对在线评论的认知加工过程更短,感知有用性更高。(3)评论类型和调节定向的交互效用,在属性型评论情境中显著,但在体验型评论情境中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评论类型和调节定向影响消费者对在线评论认知评估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口腔正畸学对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均有较高的要求.在口腔正畸医生的成长和发展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临床哲学思维,如整体与局部、理论-实践-理论、限度的问题、发展与联系等观点;另一方面应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临床前基本技能培训及临床技能训练逐渐夯实其临床能力.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专题讲课、病例总结等可进一步有效地将二者结合以提高口腔正畸医生的临床综合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8.
宋红玉 《学海》2015,(4):118-125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IR模型拓展构建了水环境突发事件下谣言传播群体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太湖蓝藻事件为例,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了模拟仿真,同时通过改变系统各参数的取值研究了各参数的影响作用。理论研究部分认为:突发事件下个体的负面情绪及行为反应由于受从众效应的影响表现出群体性特征,水环境突发事件下群体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抢购、谣言传播和逃离事发区,就谣言传播群体行为而言,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模拟仿真部分得出的启示是:可以从系统各参数入手来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突发事件下的谣言传播群体行为。  相似文献   
9.
对小学三年级至大学一年级五个年级的200名被试进行了测验,以考查被试的漫画认知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各年级被试对漫画的认知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存在两个快速发展期,即三至五年级(9—12岁),初二至高二(14—18岁);(2)漫画认知在性别上略有差异,但就各年级而言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心理学在临床综合课程设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医学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而各种课程体系的建立也都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支持。心理学的原理及研究成果常常被用来作为抉择各种课程体系的依据。我院构建的临床综合课程体系是临床医学类、人文社科类等各类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的复合系统 ,它兼顾了医学生临床知识、技能及态度品质的培养。心理学作为课程论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历来对这种素质教育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更加具体。在众多心理学流派中 ,我们着重分析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临床综合课程设置改革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心理学领域中 ,建构主义心理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