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佛大学图书馆有这样一条馆训:现在睡觉的话,会做美梦;而现在读书的话,会将美梦变为现实。我到美国旅游时,首站就选了哈佛大学。而参观哈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维德勒图书馆。维德勒图书馆藏书345万册,是哈佛大学100多座图书馆中极  相似文献   
2.
死亡,对于人来说,不单是有机体的生命终止问题,而且涉及到灵与肉、个体与族类、死灭与不朽、必然与自由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成为一个人们不能不猜的斯芬克斯之谜.自有哲学以来,人们也就开始了对死亡之谜的哲学思考.死亡问题是中外古今哲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课题之一.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对数千年死亡哲学的历程加以清理和总结,开  相似文献   
3.
在记忆的实验研究中,自1958年J.P.Egan 提出用信号检测理论研究再认问题以来,国内外已从不同方面用此理论对再认进行了许多研究,并一致认为用信号检测理论研究再认问题,将再认能力与反应标准互相区别开来,即用确信度评定法,比用有——无判断法和强制选择法,具有更为客观地测定再认能力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自成书以来,就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著作。二千余年来,历代学人,各有论列,见解纷纭。最近几年,学术界又深入探讨,重新评价。在这里,我们试对《吕氏春秋》研究的前人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学术争鸣,钩玄提要,作一简介。一、《吕氏春秋》研究的历史回顾从《史记》等历史文献看,《吕氏春秋》是秦汉之际颇受当时思想界重视的学术巨著。司马迁在其名著《报任安书》中,即言“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把此书与《周易》、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中国哲学的研究,自近代汲取了科学的唯理的西学以来,变得愈来愈精密,结果陆续创造了划时代的业绩,因而这一学科的名著汗牛充栋,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这一学科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同西方哲学正好相反。如果说,中国哲学被认为具有东方特点的话,那么,其研究方法是否真是最有效的呢?我觉得现在有必要进行一次探讨。因为有人认为它未必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功过各半的。日本江户幕府末期,探求精切的实学的朱子学者和阳明学者,在论述心性之学时,就痛感到训诂闻见、考索知解、议论辨斥、博学洽闻以及门户之见等等诸种弊端。  相似文献   
6.
7.
脐血移植及其伦理问题山东医科大学博士生(250012)庄虔立一、脐血移植的历史和现状以骨髓移植为代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许多难治性血液病(如白血病、再障、地中海贫血等)、恶性肿瘤、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及严重放射病的一...  相似文献   
8.
耶稣会士在十七世纪翻译的"四书",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他们声称,《四书直解》更符合先秦儒家的思想,也更符合真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四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有何不同?他们赞成《四书直解》什么样的观念?耶稣会士有没有正确地把握《四书直解》的某些观念?他们有没有正确地翻译,或者背离原文?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武小西 《哲学动态》2022,(11):92-100
伦理两难引发的心理矛盾有可能破坏自我的统一性,造成能动性的瘫痪,常被理性主义哲学家看作应当避免的负面现象。然而,心理矛盾对理解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重价值面向有积极作用,也为行动主体的自我改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重估心理矛盾的道德哲学意义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转化和结合矛盾两极、以矛盾张力为行动依据的折中式解决方案。折中式方案促使行动主体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多重实践同一性,对所处社会情境作出更恰切的反应,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变革。因此,心理矛盾不仅凸显出自我是在时间中的展开,也揭示出自我深刻地内嵌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解决心理矛盾,正是打破自我的静态统一性、建构更加立体的动态统一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出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和塑造。  相似文献   
10.
声音在勒维纳斯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声音所指向的异域首先质疑了存在论意义上观看的优先性,而勒维纳斯在伦理之光中所打开的"倾听之眼"构成了一种对存在之光的伦理抵抗。作为人质的伦理主体正是在对异响与微妙之静音的倾听和回响中发出了一种良心的心声,最终让伦理主体在当代的回归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