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周润民 《心理学报》1989,22(3):25-31
此实验利用5—6岁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来研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个体之间(不仅儿童之间,而且大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通过预试选取两种不同水平的儿童后用不同的相互作用方法训练,训练完立即对他们单独再测试,看他们在握掌此概念上的进步情况。此实验研究了;(1)儿童在和同伴或和大人共同作业时能否产生冲突以及儿童是用什么方式解决冲突的;(2)儿童单独作业时能否意识到自己前后答案的不一致而产生认知冲突;(3)以上2个问题和儿童在预试时已具有的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和他们在再测试时表现出来的进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润民 《心理学报》1989,22(1):108-114
发生社会心理学是七十年代在欧洲心理学界出现的研究趋向,其宗旨在于探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它一些社会过程对儿童智力发生、发展的影响。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这一学派正在形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冲动型和思索型认知方式在儿童逻辑推理中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润民 《心理学报》1990,23(4):21-27
通过选择相同图形测验(MFFT),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平均年龄=6岁7月)被定为或具有“冲动型”(n=31)或具有“思索型”(N=33)两类不同的认知方式,然后分别在预试、启发和再测三个阶段,做性质相同的推理测验。对儿童在推理测验时自我解释的趋向的分析表明,思索型儿童在三次测试中都能注重答案的确实性。冲动型儿童预试时急于作答,但启发阶段由于主试的提醒和解释,纠正了急于作答的倾向并能注意答案的确实性,然而再测时由于测验的气氛,他们又恢复了急于作答而不注重答案准确性的倾向。结果,认知方式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了儿童的推理成绩:预试时由于题的难度大思索型和冲动型儿童的成绩都不好,启发阶段两组儿童的进步都很大,然而再测试时,冲动型儿童退步,而思索型儿童却保持了启发后的水平。本实验结果意味着,在做一定难度的推理题时,思索型的认知方式会有助于儿童的成绩,而冲动型认知方式会掩盖儿童的能力。如果对冲动型的儿童随时多提醒些,让其自主支配时间,鼓励他们注重于答案的准确性,他们就可能改变认知方式而提高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