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周恩荣 《孔子研究》2012,(1):93-103
牟宗三认为,传统儒家在外王方面"有治道而无政道",从而导致了圣君贤相负担过重而普通民众却是缺乏个性自觉的纯被动的潜伏体的状况。这是儒家文化在面对现代性时呈现出的"功能上的缺陷"。为弥补此缺陷,牟宗三提出了表现为"太极、人极、皇极三者并建"的"超越的自由主义"。其中,"超越的自由主义"是牟宗三致力追求的目标,而"太极、人极、皇极三者并建"是能把牟宗三思想作为整体统一起来的架构。  相似文献   
2.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良知虽是个人发现是非对错、决定道德行动的能力,却在内涵上与作为创造之元的宇宙本体同一;良知作为创造性的力量,能表现、呈现自己,其呈现自己的方式就是"坎陷"。良知经"坎陷"以"开出"并非合乎逻辑地推导出,而是立足于实际,以良知为范导,开创新外王的事业。坎陷"让出"的是建构功能,而恒保持范导、调整、轨约功能;民主则重在保持政权本性、使人的自由能客观化而有保障,善恒为善。  相似文献   
3.
孔子认为政与刑不能在德性养成中起积极作用。他认为,政制禁令和刑罚惩治的威慑,虽可令人不违反法律,行为合乎规范,却正好成为德性内化的障碍。亚里士多德对于德性养成的见解与之恰成对照,他认为德性的养成要依赖习惯和训练,同时也离不开法律的教化与惩罚的威胁。两种不同的见解促使人们思考政治与刑律对于德性养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