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度人经》篇首的正确句读为“道言:昔于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无量上品》”,其中的“碧落”“空歌”“浮黎”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历代注疏家的意见值得重视;“碧落”诸词并非“拟梵文”,但在道教“天书观”的影响下,被错位截取作为玉隆腾胜天的“大梵隐语”,天真皇人的解释乃造构道经神圣性所需,不能作为理解“碧落”诸词的依据;“碧落”在隋唐转指“天界、仙境”,在唐代墓志材料中使用广泛,并进一步泛化指青天,其向世俗用语的扩散渗透,是对其构词理据重新解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3.
《八素真经》是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明《道藏》收有7种冠以"八素真经"的经书。早期《八素真经》究竟造于何时,与现存各经书关系如何,学界意见不一。本文从《无上秘要》、《三洞珠囊》、《云笈七籤》、《道教义枢》、《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类书的征引情况入手,结合《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录真文》等经书中的材料和类书中的相关引文,对《八素真经》的出世、卷数及流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交互影响,彼此渗透,文献的用语可能受到它所蕴涵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东晋南朝上清经中的一些词语即有很深的宗教文化印痕.文章考察了道家思想及道派文化对上清经用语构造及意义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文化的角度解剖这些语词,对治宗教学、语言学、文化学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晋中叶至隋前上清派所尊奉的上清经,经过国内外学者多方考订,时代总体明确可靠,是我们研究早期道教及魏晋六朝社会的重要经籍。然而,由于这些经文在流布中,辗转传抄,鲁鱼亥豕,讹误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在将经文制成可靠的电子语料时,我们对经文间的相互征引和讹误情况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就早期道教典籍整理的重要性、繁重程度及整理方法有了一些看法,姑草成此文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6.
对道典中某些语词含义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汉语词汇学的研究,也对完整理解道教文化的特质会有好处.本文从上清经中的一段札文入手,结合传统的训释材料,对道典中"王甲"与"子"这两个词的含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佛道二教在发展中相互斗争,又彼此融合,相互间的交融渗透在用语上也有所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揭示其用语交互影响的事实是研究佛道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文章以六朝的上清经为考察对象,发掘出一批深受佛教影响的用语,它们无疑是佛道二教的交融渗透的直观体现.  相似文献   
8.
六朝道教典籍《真诰》使用了口语、俗语,其用语较有特点,学界多有讨论。但由于道教文献的特殊性,其中对某些语词的讨论尚欠深入,仍有可商之处,本文即对"不授"、"盛"、"建"三个语词的含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东晋南朝的道教上清派经典为研究对象,认为在这些文献中多用"兆"来指称修行者,如果论证成立,则是对道教修行者称谓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兆"在宗教文献中特殊含义与用法的发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