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来在印度学家中间,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深入研究印度哲学的历史开始获得愈来愈大的威望。虽然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刚刚走上开始的阶段,他们却巳写出了一系列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其中包括Д.П.恰托帕驮耶的这本著作。还在1956年,该书首次以印地文出版;但是对本书的兴趣如此之大,以致于1959年出版了它的英译本,1961年出版了从英译本转译的俄译本。恰托帕驮耶的这本书无疑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研究印度哲学某些根本问题的较有份量的著作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其中大部分以往从未进行过科学的整理。该书不仅探讨了古代  相似文献   
2.
劳动创造了人。在劳动中人在体力上与精神上得到发展。但是在划分为对抗性阶级的社会中,一些人劳动过度,而另一些人却游手好闲,过着寄生虫似的生活。自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起,普遍的义务劳动就为消灭一部分人游手好闲而另一部分人劳动过度的情况创造了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这就成为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这种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成为多方面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3.
西德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家洛茨(J.B.Lotz)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一、康德将理性眨低为知性,使形而上学成为不可能,黑格尔使知性上升为理性,将形而上学引入泛神论的轨道,都各有所偏;二、托马斯则将知性与理性视为人的同一种认识秉赋的两个活动方式;知性借助范畴来理解存在物,是不完善的,理性直接把握真理,达到最高实在,是完善的;理性塑造知性,知性包含有理性的东西,这样的知性总是与最高实在、神有交往;理性属于纯粹的精神、天使,知性属于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服从于纯粹的精神。这完全是神学家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神秘主义歪曲。兹译载如下,供批判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任何一种物质都具有属性、组成和结构三个方面,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通常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认识各种物质的属性;其次找到这些属性的物质担负者,即物质的组成;最后揭示各种物质的特殊结构。这种认识过程,也就是从现就象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作者的这种观点在他过去所写的《辩证逻辑与自然科学》一文(见《德国哲学杂志》1960年第3期,中译文见《逻辑学问题译丛》)中已经提出,在本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一些物理学史、化学史和生物学史的材料来说明上述观点。其中特别谈到遗传学问题。他说:生物的遗传特性很早就为人们所知道,但长期以来一直滑有找到遗传性的物质实体。于是,有人就怀疑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近来,核酸结构方面的发现,证实了遗传性具有物质实体。过去,凯德洛夫对生物学的一些看法,曾受到苏联学术界的批判。在此以后,他对生物学问题长期没有发表意见。在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他不指名地谈到苏联学术界有人错误地评价达尔文主义,否认达尔文主义关于种内斗争的学说,武断地把主张种内斗争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等等。他认为,这些错误不利于生物学的发展。这篇译文着重介绍凯德洛夫对物质的三个方面及其认识的三个阶段的看法,因而只搞译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如有同志对第三部分感到兴趣,请查阅原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列宁最丰富的哲学遗产的书籍、专题论文、文章的数量显著地增多了。可以说,向深入研究列宁著作的重要转变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这只应当认作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开端。很明显,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不能与列宁的全部理论遗产、特别是他关于辩证法的理论在现代所具有的巨大意义相适应。正因为如此,应该百般欢迎对这个题目的新颖独创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正因为如此,罗森塔尔的《列宁和辩证法》一书的问世能引起活跃的兴趣。我们所分析的这本书的重心不是研究辩证法原则本身,勿宁说是要指出辩证法的原则在天才的思想家和革命者手里怎样发挥作用,一般原理由于妙巧的运用怎样变成为一种对生动的现实进行客观的、严格科学的、能够制定革命行动纲领的研究的得心应手的工具。罗森塔尔拥有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组织惯例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性和效率,但有时也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变得无价值,甚至老化过时。建设性偏差正是一种来自员工的、自下而上的组织惯例创新与变革的推动力量,但规范挑战的本质使得建设性偏差很难在个体层面展开或是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目聚焦于团队建设性偏差,在编制相关行为量表与事件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事件系统理论与团队认知-情感的双重过程视角深入探讨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形成与影响过程,包括:分析组织惯例僵化背景下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形成过程;探索团队建设性偏差与组织惯例更新的倒U形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以往建设性偏差研究的推进,而且还能为探究组织惯例演化的黑箱过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中说:在历史上,人道主义既与唯物主义哲学有联系,也与某些唯心主义流派有联系。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人道主义哲学恰恰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同在经济、社会和精神上使人解放出来的斗争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它把资产阶级关于人道主义的神话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对于人来说,人是最高的价值。这是马克思所宣布的一条伟大的人道主义原则。为了使所有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这个原则作为准绳,就必须从社会上清除一切贬低人、侮辱人的尊严的事物,清除一切使人的生活失去价值的事物,也就是必须消灭人对人的剥削、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统治、等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道主义性质,最充分、最全面地表现在它与共产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共产主义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它不是口头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实际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它体现出人类的最光明的、最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优秀革命家们在过去所提出的理想。这篇文章原有四节,这里译出的是第一、三节,第二节“决定论和自由”和第四节“资产阶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现实”未译。  相似文献   
8.
法和控制论     
文章主要根据苏联国内外在研究法学现象方面运用控制论的经验,探讨在法学和罪行调查学中实际运用控制论的前景。第一部分介绍了苏联和某些人民民主国家在法学和罪行调查学中运用控制论的情况,以及把控制论用于在法律方面组织问讯服务的情况。作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为法学的理论和实践所需要的运用控制论手段的通用方法,建立服务于国家的相应机关、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信息机器中心,把控制论运用到刑法中、罪行调查学的各部门中、特别是指纹术和法庭笔迹学中。最后详细谈到与法学的程序化教学有关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资产阶级学者对于在法学方面实际运用控制论的一些见解,认为它们是“合理的建议”,同时也批判了共中一些特别反科学的、反动的主张。最后作者指出,在法律方面运用控制论的可能性和潜力还是很大的,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控制论学术委员会法学组应该保证综合地协调相应的工作,应当把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部门的专家吸引来研究这个最有前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哲学知识的构成问题:哲学知识是依据什么思维步骤发生的?认识如何从非哲学的生活中产生并成为真正的哲学知识? 在历史上,哲学被认为是跟自然生活的一种决裂,非哲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是这样。对于非哲学家来说,这种决裂是某种“反常的或偏颇的现象”(即跟自然生活所确定的健康行为的常规的决裂),是一种“首足倒置”,而哲学家则认为这种决裂是离开简陋的、虚假的洞穴阴影和进入完全真实的现实,是朴素的思维方法中的革命。然而,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才离开阴暗的洞穴的?这个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在视觉心理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常常需要测量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的仪器。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指的是,当视觉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人就不再感觉到断续的刺激,而看到连续、恆定的刺激。这种现象就叫做闪光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