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颜回、子贡、子路等弟子被困于陈、蔡期间,曾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穷困时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反问:"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那样的仁人廉士,也不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孔子。  相似文献   
3.
不二法门是文殊法门的核心。不二,就是诸法平等。它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观念,都是无二无别的。不二法门,就是破除一切烦恼的根源虚妄分别、执著不放的法门。因此说,不二法门是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修行原则及禅。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回首这几年我们在东南亚尤其是南海区域所做的工作,实在是感触颇多。佛教弘化人间已逾两千六百余载。从历史上看,佛教的弘化之地,除了发生地印度,主要就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在这里,佛教至今依然生机勃勃,继续作为数亿人民的文化食粮和精神信仰,形塑着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5.
妙湛法师(厦门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 我们这次能在上海开佛教教育工作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很好的转机。这次会议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僧教育,关系到佛法的前途。我认为,从1980年在北京开会以来,这次会是最好的一次,可以说是谈到我们佛教的根本问题上来了。这几天大家讨论的办学的方针,认识可以说都是一致的,希望在今后的行动上也是一致的,行动上一致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朴老已80多岁的高龄,还在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我们诸山长老、大  相似文献   
6.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7.
佛门常被喻为空门。四大皆空、五蕴皆空,都是佛门的重要理念。那么,学佛会不会让人放弃责任?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其实,佛门所说的“空”,绝非世间一般意义上说的那个“顽空”,更不是“什么都没有”或“断灭”。佛说“空”,是以“空法”看待万事万物,是缘起性空的“空”,其间蕴藏着无尽的妙有智慧!  相似文献   
8.
9.
印顺 《中国宗教》2018,(9):18-20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N年。历史上的“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信仰之路。历史上的“一带一路”.曾经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宗教依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本期专题特别刊载相关文章,重点阐述如何发挥宗教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宗教文化在“民心相通”上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印顺 《法音》2003,(4):40-46
一、和平的意义和平本为人类一致的愿望,在饱经战争苦难,或时局恶化而濒临战争边缘的时候,人类的和平愿望,也就更为迫切起来。然从古来今,人类一直在仰望和平、祈求和平,而和平始终不容易获得。一部廿四史,充满了血腥气;大部分的日子,都在战争中渡过。所以要求和平,必须探求和平的意义、不容易和平的症结,而探索那达到和平的坦道。我们佛教徒,对于和平的愿望,无疑比一般人恳切得多。我们应接受佛陀开示的圣训,去把握和平的真义;应仰承佛陀的慈悲愿力,而尽着为实现和平的努力!人类有要求安定、要求福乐、要求生存的共同意欲,所以人人有共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