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幸福感稳定性与变化性问题持有不同观点。设定点理论认为幸福感通常保持在设定点位置, 动态平衡理论(及其变式——主观幸福感稳态理论)进一步强调幸福感在围绕设定点的某个范围内波动而呈动态平衡状态, 享乐适应理论在动态平衡理论基础上从情绪适应的角度分析了幸福感维持稳定的原因, 这三个理论均强调幸福感维持在某个平衡水平。相反, 持续幸福理论强调幸福感是可以提升的, 能发生长期的变化。这些理论观点的差异本质在于如何看待幸福感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我们借用生物学中的“稳态”“稳态应激”概念及物理学中的“跃迁”思想, 认为幸福感不仅存在稳态, 也会出现稳态应激, 并可由此引起幸福感稳态的跃升。这一整合视角为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也对幸福感的持续提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提出以来, 利用心理因素预防和治疗疼痛备受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制功能在疼痛发展和恢复阶段起关键作用。疼痛诱发的自我防御机制通过争夺认知资源影响抑制功能, 反之低抑制功能个体在应对疼痛干扰中表现较差, 进而影响着疼痛的预期和学习。现有关于抑制功能影响疼痛的研究主要基于相关设计, 未来应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因果关系。深入理解疼痛与抑制功能相互作用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指导抑制功能对慢性疼痛的靶向干预。  相似文献   
3.
运用眼动技术对蒙古国蒙古族大学生、中国内蒙古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场景知觉特点进行对比,旨在从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化对认知的作用。结果发现,内蒙古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眼动指标无显著差异,均重视背景与前景物体的关系,而蒙古国大学生更加注意对前景物体的知觉,这与汉族和内蒙古蒙古族大学显著不同。文化差异影响个体的认知,文化融合会对认知产生建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