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田清波即昂突瓦耐·莫斯特尔Antoine Mostaert)(1881-1971),比利时人,他是天主教“圣母圣心会”的传教士,1905-1925年被派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城川传教。在内蒙古传教的二十年中,他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语言、历史、民间文学等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搜集了极其丰富的资料。1925-1948年他在北京辅仁大学研究和整理调查资料,出版了大量蒙古学研究著作。1948年迁居美国后,他继续进行蒙古学研究。1971年在美国去世。他是世界公认的蒙古学大师。然而,教会内外对传教士田清波这位世界蒙古学大师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在介绍田清波蒙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田清波成为蒙古学大师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略述了近代以来到内蒙古地区进行科学考古工作的天主教传教士桑志华、德日进和闵宣化的考古活动及其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分析他们的考古活动对内蒙古考古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天主教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在内蒙古建立的归绥公教医院为个案,从医院的建立、规模、管理、医疗活动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医疗活动,重新评价了传教士的医疗活动对内蒙古近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肯定了传教士对内蒙古医疗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合村天主教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三合村教堂初建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绥远城(呼和浩特新城)东北约四里,有一个由汉人居住名叫六间房子的村落,新城将军认为该村占了旗人的封地,敕令全村住户迁移。所以全村居民向北迁移半里,村名改为三合村。三合村是天主教传人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传教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绥远教区天主教的发展为背景,概述了天主教传教士通过医疗活动与绥远社会各阶层从交往到交融的过程,进而论证了这种交融的结果对天主教的传教事业和绥远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和深远影响。传教士与绥远社会交融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天主教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使天主教这种外来宗教本土化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对绥远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和作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天主教会与绥远省政府关系融洽,营造出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