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52年之前的上海震旦大学和北京辅仁大学,同为天主教大学,在性质上前者为耶稣会所有,后者为教宗直属,由不同修会先后办理;在教育理念上,除了为教会和为社会的共同指向外,震旦大学还有为法国的国家向度;在教学上,震旦偏应用、工程,法语优先,辅仁重人文、自然科学,强调国文;在校园文化上,分别有"洋学堂"和"和尚庙"的绰号.本文认为,两校的根本差异代表了中国近代天主教的两个时代:殖民时代与本色化时代,在震旦大学及其代表的殖民地时代由外国人掌握天主教会权力,不尊重中国文化,更多看到中国的实用需求,辅仁大学及其代表的本色化时代则强调国人自立、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及关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Rodney Stark和Roger Finke的理性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以山东省泰安市的城区教会为个案,来分析中国城乡教会的差异问题,例如乡村教会的实用主义、灵恩倾向、容易接受神灵,以及保留先前信仰的某些方式等。认为他们的宗教文化资本概念与36和37命题在理解城乡教会方面颇具启发意义,可以把中国人在皈依基督教过程中在信仰上的某些持续性,即信仰的功利性以及重视神迹奇事的灵恩倾向等,视为宗教文化资本的保留和转化。  相似文献   
3.
刘贤 《美与时代》2006,(4):75-76
赵之谦的画虽设色艳丽却古意袭人,沉着雄浑,这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密切相关。他的画风也为海派引出了一条可追寻的风格线索,即金石入画,古意遒劲。后来,在吴昌硕等人的进一步阐释下,此风格获得了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夫至大"牧函是天主教历史上的一份重要的文件,曾对中国近代天主教的本地化起过相当大的作用,是教宗本笃十五在1919年11月30日颁发的。但在颁发之后,遭遇了中国不同群体或欢迎或抵拒的各种反应。本文将梳理1920-1940年代围绕夫至大的史实,并着重通过分析1944年夫至大25周年纪念活动和文章,管窥1940年代中期中国天主教会在本土化进程上的进展(如国籍神职增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等)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经济压力以及中外籍传教士的关系等),由此尝试比较新教与天主教在本地化路径上的相同与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